【中 法 碼】繼承法學·遺產的處理·遺產范圍·屬于遺產·其他合法財產 (t060101071)
【關 鍵 詞】民事 繼承 公房承租權 拆遷安置補償 遺產
【學科課程】繼承法學
【知 識 點】公房承租權 拆遷安置補償 繼承
【教學目標】明確公房承租權的性質,掌握公房承租權的繼承原則。
【裁判機關】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法院
【程序類型】民事一審
【案例效力】被《人民法院報》2015年4月2日刊載
【案例信息】
【案 由】法定繼承糾紛
【案 號】 (2014)南法民初字第03056號
【原 告】 李X達
【被 告】 向X娟
【爭議焦點】
公房承租權人死亡后,其部分繼承人繼續租住在該公房內,繼承人可否繼承公房承租權,公房拆遷獲得的補償款是否可作為遺產進行分割。
【裁判結果】
一審法院判決:案涉住房歸被告向X娟所有,被告向X娟向原告李X達支付八萬元折價款。
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裁判要旨】
公有住房系企業分配給職工的福利性住房,職工只有承租權而無所有權。公有住房承租權系一種具有物權特征的債權,基于其物權性、經濟性、家庭性等特征,在承租權人死亡后,其繼承人可以對公房承租權以遺產的方式進行繼承,繼承后均對公房享有承租權。而拆遷安置補償系拆遷人對公房的承租權人進行的補償,因此對因公房拆遷獲得的拆遷安置補償金,可由繼承人進行分割。
【法理評析】
公有住房系我國特殊體制下遺留下來的產物,系相對于所有權屬于個人的私有住房而言的,一般個人只有承租權而無所有權。公房使用者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對公有房屋享有占有、使用、部分收益和具有限制處分的權利。公有住房承租權系一種債權,但此種債權具有一定的物權的特征:首先,公有住房承租人擁有除所有權外幾乎一切對房屋進行支配控制的權利,因此公有住房承租權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其次,與普通承租權不同的系,公有住房承租權系單位參考職工的貢獻大小、工作年限、家庭人數等情況產生的,具有一定的家庭特征。最后,在實踐中,公有住房的承租人死亡后,承租人所在單位一般允許與其共同生活在公房中的家庭成員對公用租房繼續租住。雖然公房承租權并非實物,但基于其特征,應當認為其屬于承租人的合法財產的范圍。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可以繼承被繼承人的合法財產。承租人死亡后,其繼承人在未放棄繼承的情況下,可以將公房承租權作為遺產進行繼承,多個繼承人可以對其進行分割,通過分割繼承了公房承租權的人均為承租人。拆遷安置補償系拆遷人對公房承租人作出的補償,當有多個承租人時,各承租人應當對補償房屋進行分割。
原承租人通過單位分配獲得公房承租權,在其去世后,公房承租權成為原承租人的遺產。根據繼承法的規定,原承租人繼承人對遺產享有繼承權,即可以對公房承租權進行繼承。由于有多個繼承人,公房承租權可以按照遺產繼承的方式進行分割,繼承人均享有公房承租權。雖只有一個繼承人繼續在公房內生活,但其他繼承人因未放棄繼承權,故公房承租權不消滅。因此,拆遷人對公房進行拆遷和產權調換,各承租人均有權分得拆遷安置補償。結合公房承租權的保障目的及客觀情況,對始終生活在此房屋中的承租權人予以多分。
【適用法律】
國務院2010年《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三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二十七條 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法律文書】
民事起訴狀 民事答辯狀 律師代理意見書 民事一審判決書
【思考題和試題】
1.簡述公房承租權的性質。
2.論述公房承租權的繼承模式。
3.說明公房承租人死亡后,新承租人的確定方法。
【裁判文書原文】 (如使用請核對裁判文書原件內容)
《民事判決書》
原告:李X達
被告:向X娟
原告李X達的父親李峰與被告向X娟于1998年結婚,婚后共同居住在由重慶第三棉紡織廠福利分配給李峰的公有住房。2008年李峰去世,向X娟繼續獨自在訴爭房屋內居住生活并負擔相關的租賃費用。2013年該公有住房進行拆遷,拆遷人按規定對承租人向X娟進行了拆遷補償安置。
原告李X達認為該公有住房承租權具有經濟價值,可占有、使用、收益,應與其他財產一樣進行繼承,因此自己對該公有房屋承租權及其轉化得到的經濟利益享有繼承和分割的權利。其父李峰去世時未對該公有住房承租權進行遺產分割,故李X達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對訴爭的公有住房的拆遷補償款進行遺產分割。
本院經審理認為,李峰死亡后,該公有住房承租權應當以遺產方式進行分割,故在原告未明示放棄繼承的情況下,其繼承利益依然凝聚在該公有住房承租權上,雖然后來該公有住房進行了拆遷和產權調換,但原告并未喪失對該承租權及其轉化的利益的繼承權,故原告依然可對拆遷安置房屋進行分割。但由于公有住房租賃權的公益保障性還是第一位的,被告向X娟與原承租權人一直共同居住在該公有住房內,故在分割時應當對被告向X娟予以多分。根據拆遷安置房約定價值、產權調換時的價值以及向X娟補交房屋安置時的差價等情況,判決訴爭公有住房房屋歸被告向X娟所有,被告向X娟支付原告李X達房屋折價款8萬元。
宣判后,原、被告雙方均未提起上訴,現一審判決已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