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是穩定膝關節的重要結構之一,具有承重、潤滑關節、緩沖震蕩等功能,對于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有重要意義。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膝部損傷,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性、邊緣及周圍組織增生、肥厚、水腫等,膝關節失去穩定性及正常的活動功能,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如患側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關節腫脹、活動時有聲響、交鎖等癥狀,甚者患者行走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半月板損傷多由外傷、關節退變、炎癥及慢性勞損等引起,常見有半月狀撕裂、半月板分層破裂及半月板嵌頓等。國外文獻報道半月板損傷以內側居多,而國內文獻報道則以外側多見。目前術科臨床多采用的有關節腔鏡修復治療、半月板切除術治療,但后期易出現骨性關節炎、關節退行性 改變及負重不穩定等癥狀。因此尋求一種簡便易行,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具有很大的臨床價值。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屬于中醫“傷筋”和“痹證”范疇,多由于外傷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剛痛。故早期可出現局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后期患肢腫脹消退,局部瘀血凝滯,血不榮筋,筋骨失養,故患側肢體易出現筋肉痙攣萎縮,膝關節不穩,疲軟乏力。臨床上利用中醫針灸治療該病療效顯著,現分享如下。
患者男性27歲。因“左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1年”來診。患者一年前劇烈運動后出現左膝關節腫痛,屈伸活動時加重,曾在外院行左膝關節MR檢查示:左膝內外側半月板前后角損傷;左膝外平臺軟骨關節面下骨髓水腫;關節積液;左脛骨前肌水腫。經予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配合其它物理治療手段及中藥針灸治療后,膝關節腫脹消失,但仍遺留有疼痛,屈伸活動受限,不能下蹲,較長距離行走時疼痛明顯加重,氣候陰冷潮濕時左膝關節會有明顯酸痛感,納眠可,二便正常,舌紅苔白,脈弦細。查體:左膝關節活動度:ROM 0°-90°,左膝壓髕明顯疼痛,伸直及屈曲痛(+),下蹲及起立時自覺左膝關節外側酸痛明顯,局部肌肉未見明顯萎縮。右膝關節正常。既往否認有其它特殊病史。
診斷:痹證 (氣虛血瘀型);左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治療:取左膝陽關穴
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取左側膝陽關穴做為針刺點,局部常規消毒,左手拇食指置于穴位兩側,右手持2寸岐黃針以飛針手法垂直快速刺入皮入,先行輸刺法,進針深度約1.5寸左右,針尖抵股骨外側髁上緣時,輕輕擺針柄將針退出約1/3左右,然后沿股骨縱軸上下旁開各30度行合谷刺,進針深度約1.5寸,患者局部酸脹感明顯,然后輕輕擺動針柄將針退到進針點出針,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治療結束后患者自覺左膝關節酸痛感明顯減少,活動范圍改善。囑咐患者針刺治療期間,盡量減少膝關節的活動量,避免大范圍和強度較高的康復訓練。約隔天后復診。
二診時,患者訴經治療后疼痛癥狀明顯減少,僅在下蹲及上下樓梯時會誘發膝關節疼痛,但程度較前明顯減輕。繼予岐黃針治療。
治療:取左犢鼻穴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取左側犢鼻穴做為針刺點,局部常規消毒,左手拇食指置于穴位兩側,右手持2寸岐黃針以飛針手法垂直快速刺入皮入,然后平刺深度約1寸左右,患者局部酸脹感明顯時,輕輕擺針柄將針退出約1/3左右,然后沿髕韌帶上下旁開各15度行合谷刺,針身緊貼于髕韌帶內側,進針深度約1寸,患者局部酸脹感明顯,然后輕輕擺動針柄將針退到進針點出針,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患者出針后,下蹲時無疼痛不適感,左膝關節活動度:ROM 0°-130°。囑近期減少膝關節的活動量,避免大范圍和強度較高的康復訓練。約四周后復診。
《素問·痿論》篇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表明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而利于關節的屈伸活動。因此人體的正常關節和骨骼的功能及活動受限,均與之有關。本例患者病史有一年多,體查時疼痛癥狀以左膝關節外側(下蹲時)和膝關節髕骨壓痛明顯,此兩處屬于少陽和陽明經筋的循行結聚散絡之處,故選穴以此兩條經筋在膝關節處結聚點附近的穴位為主,選取膝陽關和犢鼻穴。“膝陽關”穴為足少陽經穴,位于膝關節的外側,又名“寒府”,該穴具有溫陽散寒,疏利關節,通經活絡的作用,多用于治療膝關節寒濕痹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限等;犢鼻穴為足陽明經穴,又名“外膝眼”,位于髕韌帶外側緣,犢鼻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是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穴之一。《黃帝內經·素問禁刺論》:“刺膝出液為跛”;《備急千金要方》:“犢鼻腫,可灸,不可刺。”古代針具粗大,且消毒不嚴格,易造成關節損傷或感染,針刺時有禁忌。岐黃針在操作此穴時以緊貼于髕韌帶下方,深度視患者個體情況而定,勿刺入過深為宜。
這兩個穴位分別位于膝關節的外側和前部,分屬少陽和陽明經筋,針刺可有效改善膝關節的氣血運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進而使腫消痛止、關節內積液的吸收,進而幫助損傷半月板的愈合,最大限度的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