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兒科專著<<顱囟經(jīng)>>中提出: “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歷代兒科醫(yī)家對“純陽”含義論述頗多。徐氏則認為所謂“純陽之體”,是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具有“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年齡愈小,生長發(fā)育的速度也愈快,猶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古代醫(yī)學(xué)家就把小兒這種生理現(xiàn)象稱為“純陽”。故小兒是以陽氣為本,一旦護理失宜,寒暖失調(diào),則外易為六淫所侵,內(nèi)易為飲食所傷,發(fā)病之后,往往容易出現(xiàn)種種陽氣受損之癥。而陰為體,陽為用,陽氣在生理狀態(tài)下是全身動力,在病理狀態(tài)下又是抗病主力,此在兒科尤為重要。因此治小兒疾病必須時時顧及陽氣。徐氏推崇陳復(fù)正“圣人則扶陽抑陰”之論。方案中常有“氣陽不足”、 “氣陽式微”、“陽虛濕盛”等語,對此等病證,治療采用扶陽溫腎,溫陽化濕等方法。
小兒“肉脆,血少,氣弱”,屬于稚陰稚陽之體。外感病證在兒科屬常見,尤其是一些時行疾病多在幼兒期罹患。外感病的過程,亦即正邪分爭的過程,治病的基本精神即在助正氣、祛邪氣。小兒臟腑嬌嫩,如肆用寒涼,妄加消導(dǎo),每易傷及正氣,正如萬密齋所謂“邪氣未除正氣傷,可憐嫩草不耐霜。”徐氏根據(jù)馮楚瞻“邪湊之實,必乘正氣之虛,若不顧正氣之虛,惟逐邪氣之實,其有不敗者幾希”之語,主張治小兒疾患以維護正氣為第一要著。他認為馮氏所云: “但使營衛(wèi)和平而常行,則客邪不攻而自散。使正氣自行逐賊,則邪氣退而正氣安然,如浮云一過,天日昭明。”誠精辟之論。并指出兒科扶正,當以陽氣為主,外感病扶正達邪,重在益陽解表。證之實踐,確有不少病例由于氣陽不足,致邪勢鴟張或逗留不退者,此時若于解表劑中加附子溫陽,常能達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
徐氏常言,金元四大家,劉河間主清,張子和主攻,李東垣重補氣,朱丹溪重滋陰,各有專長,亦各有所偏。惟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辨證謹嚴,用藥果敢,其圓機活法,實醫(yī)家臨證之典范。小兒疾病易虛易實,故審證必須詳盡。表、里、寒、熱既辨,虛、實既明,則麻黃、桂枝、青龍,或瀉心、白虎,或承氣、涼膈,或真武、四逆等湯方,宜大膽放手應(yīng)用,切勿因循畏縮,坐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