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陽和湯加減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效果。方法 內服陽和湯加減方。結果 陽和湯加減治療慢性腰肌勞損67例,治愈率為56.7%,總有效率達92.5%。結論 陽和湯加減用于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療效明顯,值得推廣。
【關鍵詞】 慢性腰肌勞損;加減陽和湯;中醫藥療法 慢性腰肌勞損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腰骶部一側或兩側的彌漫性疼痛,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見的疾病之一。
據統計,成人曾100%患過腰痛,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的競爭激烈,人體組織對長期、反復、持續的生活性壓迫、打擊,摩擦及姿勢的不正等應力的反應,使組織肥大和增生,以作代償,累積遷延而成慢性腰肌勞損,急性損傷未經及時、正確的治療,也可遷延成慢性損傷[1]。近年來,筆者運用陽和湯加減治療慢性腰肌勞損67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依據[2] ①腰部酸痛或脹痛,休息時減輕,勞累時加重;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減輕,長久彎腰和在不良工作環境時加重。②晨間痛,輕者晨起時腰酸,腰痛明顯,經活動后緩解,數小時后癥狀顯著減輕。重者往往在凌晨時被痛醒,然后不能入睡,起床活動后稍有緩解。
1.2中醫辨證分型[3] ①風寒濕型:腰部酸痛,陰雨天癥狀加劇,舌淡、苔白膩,脈弦緊。②氣血瘀滯型:腰背脹痛,痛無定處,或痛如針刺,拘攣麻木等,舌有瘀斑,脈弦或澀。③腎虛型:腰部隱隱作痛喜按,遇勞更甚,伴見耳鳴、眼花,腿膝酸軟,舌淡紅、苔白,脈弱無力。
1.3病例資料67例患者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31~73歲,平均年齡56歲;病程1~9年不等。按證型分:風寒濕型14例,氣血瘀滯型21例,腎虛型32例;左側腰痛29例,右側腰痛28例,雙側腰痛10例。
2治療方法 以陽和湯加減為基本方:熟地15 g,鹿角膠(另烊化)9 g,肉桂6 g,干姜6 g,白芍15 g,白芥子6 g,當歸10 g,黃芪20 g,黨參20 g,甘草6 g,防風6 g,全蝎3 g,伸筋草12 g,炙麻黃3 g。風寒濕型加細辛5 g,威靈仙10 g;氣血瘀滯型加川芎12 g;腎虛型加杜仲、狗脊各10 g。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次服用,7 d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忌生冷飲食。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①治愈:腰痛、腰肌緊張及壓痛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腰部功能活動基本正常。③好轉:癥狀、體征、腰部活動功能改善。④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
3.2療效結果經1~3療程治療后,治愈38例,顯效19例,好轉5例,未愈5例,治愈率為56.7%,總有效率達92.5%。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2歲,2008年1月4日初診。自訴腰疼痛2年余,其痛悠悠,尚可忍耐。近日疼痛加劇,腰部活動受限,局部發涼,喜溫喜按,遇勞更甚,臥則減輕,畏寒肢冷。
舌淡紅、苔白,脈弱無力。西醫診斷:慢性腰肌勞損。中醫診斷:腰痛,證屬腎陽虛,治宜溫補腎陽,以上方加減:熟地15 g,鹿角膠(另烊化)9 g,肉桂6 g,干姜6 g,白芍15 g,白芥子6 g,當歸10 g,黃芪20 g,黨參20 g,甘草6 g,防風6 g,全蝎3 g,伸筋草12 g,杜仲10 g,狗脊10 g,牛膝10 g,炙麻黃3 g。經服7劑后,疼痛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繼服10余劑,諸癥已瘥。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5體會和討論 慢性腰肌勞損或稱“腰背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等,屬于祖國醫學“慢性腰痛”、“久腰痛”、“腰背痛”、“腰脊痛”等范疇。該病病因有兩個:就內因而言,由于病人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倦過度,傷及肝腎;或因年邁體虛,腎中精氣虧虛,腰府失養,不榮則痛;從外因而言,或起居不慎,感受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為腰痛,或勞傷積損,氣滯血淤,不通則痛。
《素問·病能論》云:“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故腎為腰痛之病也。”故慢性腰肌勞損,腎虛為其發病之關鍵。長期反復腰痛,久病必虛,波及于腎,所以《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究其治療,《論證匯補·腰痛》指出:“治唯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邪滯、理經遂,久痛宜補真元、養血氣。”故治療應以溫陽補血,暢通經脈為主。
陽和湯原方用以治療陽虛血弱,寒凝痰滯之陰疽。筆者用原方加減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確切。雖說陽和湯加減臨床治療慢性腰肌勞損頗為鮮見,但卻充分體現了傳統醫學“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方中重用熟地,滋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兩者合用,養血助陽,以治其本;寒凝濕滯,非溫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溫熱之品;麻黃達衛散寒,協同姜、桂,能使氣血宣通,配熟地、鹿角膠則補而不滯;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5];芍藥養血斂陰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黃芪、黨參補氣以生血,氣行則血行;防風祛風勝濕止痛;全蝎通絡止痛;伸筋草祛風濕,舒筋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綜觀全方,補血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與滋膩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經絡,補養精血而扶陽氣。恰如《類經》云:“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中藥現代藥理學分析認為:當歸、肉桂、白芍、防風有明顯的中樞鎮痛作用;麻黃、肉桂、熟地能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促進炎癥的吸收;當歸改善循環,減輕貧血,促進粘連水腫的吸收;白芍抑制炎細胞的聚焦;當歸抑制炎性組織PGE的釋放;鹿角膠促進鈣的吸收和體內的潴留,使血中鈣略有增高,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使滲出減少;干姜提取物具有抗炎、鎮痛作用的物質基礎[6];白芥子也具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7]。
參考文獻 [1]裘法祖.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82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1994.
[3]凌純.分型治療慢性腰肌勞損120例[J].四川中醫,2003,21(11):76-77.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5]張云芳,馮剛,孔慶志.陽和湯治療骨轉移癌疼痛的探討[J].江西中醫藥,2008,39(7):9-11.
[6]王夢,錢紅美,蘇簡單.干姜乙醇提取物解熱鎮痛及體外抑菌作用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5):299-301.
[7]李小莉,張迎慶,黃通華.白芥子提取物的抗炎鎮痛作用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7,21(6):28-30.
(實習編輯: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