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萬頭規模牧場不屬于中國 2011年06月08日09:43 中國乳制品網 據悉,今年3月才推出“現代牧場”純牛奶的蒙牛乳業[25.15 0.20%],在經短短兩月余初嘗“牧場 奶”銷量大漲的甜頭之后,再次放出建設奶源“豪言”。蒙牛集團CEO楊文俊表示,未來5年蒙牛準備再 建20-30座大型牧場。目前,蒙牛在全國已擁有14座合作、參股的萬頭奶牛牧場。 發展萬頭奶牛牧場,似乎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企業奶源短缺問題,滿足企業迅速擴張需求,同時可以 有效阻止奶源發生類似“三聚氰胺”事故。如此誘惑,的確讓國內實力雄厚大型加工企業有所鐘情。目 前,除蒙牛外,其他企業也都開始紛紛投資建場,一股“萬頭牧場”發展之風在國內悄然興起。 筆者認為,奶牛養殖不僅對地理環境、飼料、水源、物流運輸等要求很高,同時,對環境的承受能 力也有嚴格要求。目前只有內蒙、新疆、黑龍江等地的極個別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并不適合發展萬頭 規模奶牛養殖。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萬頭超大規模牧場將加劇人與奶牛資源爭奪矛盾。我國大部分地區是農業生產區,這些地區, 人多地少,耕地、水源等自然資源稀缺,因此,不宜發展大規模奶牛養殖。通常,建一個萬頭奶牛牧場 ,至少需要直接占地1000畝,配套青貯飼料供應,需用地5萬畝左右,在中西部地區,隨著土地沙化日益 嚴重,水草充裕的土地越來越少,而在東北地區,主要是耕地為主,大規模飼養勢必侵占耕地。另外, 一頭牛一年平均用水量在20噸左右,萬頭奶牛一年用水量20萬噸,而我國大多數奶牛養殖主要集中在北 方,這些地區多數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匱乏,如果興建萬頭牧場,一年20萬噸用水會加劇當 地水資源緊張,甚至會影響農田用水。 目前,國內大部分萬頭牧場主要集中在人煙稀少,青貯飼料豐富的中西部地區和東北林業地區,而 且萬頭牧場數量很少,因此,人與牛爭地、爭水源、爭糧矛盾并不突出。但是如果把萬頭牧場當做企業 自建奶源的主要目標,那么將可能激化上述矛盾。 二是環境負荷嚴重超載。奶牛養殖是一個高排污的產業,平均一頭奶牛一天排尿20公斤,排糞便40 公斤。據此計算,一個萬頭奶牛場一天糞便大概是400噸,尿200噸,一年僅奶牛排泄物就有20多萬噸。 如果在幾百平方公里的草原或者林業豐富的地區,可以勉強降解這些污物,但在一個人口稠密,大部分 是耕地的農業地區,完成20萬噸污物降解非常困難,勢必造成當地環境污染。 三是養殖效益很可能是規模不經濟。結合近幾年《中國農業生產成本收益匯編》數據,筆者對河北 、內蒙農區、山西等主要農業生產地區調研發現,6000頭養殖規模已經達到了邊際單產最高水平,且進 入了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區間。這一區間階段已經違背發展乳業節糧產業的目的,如果規模繼續擴大會 造成邊際成本上升,邊際收益下降,養殖規模在1萬頭以上的,基本已經是規模不經濟的。以河北的自然 稟賦條件為例,將環境成本也考慮進去,發展10000頭養殖規模,平均每升原奶單產成本要高于5000頭規 模近20%。 四是有增加奶源不安全的危險。企業自建奶源,可以杜絕類似三聚氰胺“人為添加”有害物質風險 。但是大規模集中飼養,特別是大規模圈養,將極大增加奶源出現人工激素、二惡英、重金屬超標等隱 性食品安全風險。以飼料供應為例,通常一個萬頭奶牛場一年飼料消耗5萬噸左右,本地供應最多只占一 半,其余部分來自外地,部分甚至依靠進口。幾萬噸飼料在購進、儲運過程,質量監管困難,而路途遙 遠,飼料容易發生腐化、霉變等問題,造成奶源間接污染。近日韓國每日乳品出現因進口飼料造成奶源 甲醛超標問題就是明證。另外,萬頭牛集中飼養,容易滋生疫病,特別是大規模圈養,飼養環境條件惡 劣,所產出的原奶易出現質量安全問題。 除了上述因素外,我們結合歐美等國發展經驗來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人少地廣,青貯 飼料豐富,適合大規模養殖,即便如此,這些國家平均牧場奶牛養殖不過幾千頭,而與中國人多地少的 國情類似的荷蘭,奶牛存欄通常也只有幾百頭。我們知道,這些國家奶牛養殖有上百年歷史,各國奶牛 養殖規模是根據本國實際自然稟賦條件,在長期實際生產發展與市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最優規模。 這種規模,讓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取得良好經濟效益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梢姡瑖怵B殖經驗 也不提倡萬頭發展規模。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一方面要實現產業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一方面要做 到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筆者認為,奶牛養殖規?;l展,有助于實現產業的集約化轉型。發展 規?;?,可以建立高效的防疫、擠奶等配套服務體系,可以改良奶牛品種,提高單產;可以發揮規模經 濟,降低成本。但規?;B殖也一定要和當地自然稟賦條件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在 提高奶牛單產,提升牧場現代化水平同時,也要實現牧場與自然有機相結合,且不能以犧牲當地環境與 農民經濟利益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