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章 · “我之書屋多于印上起造”,是明代書法家文征明的話。“印”說的是“印章”,最開始,印上的內容是書齋名號,后來發展出各種字樣、內容和用途,在文人中尤盛。 元代起,印章和書畫緊密結合。到了明代中葉,古人在用印的習慣、喜好和審美情趣上已形成一定的氣候和氛圍。 花乳石、燈光石等質地較軟的石料被廣泛應用后,文人們“切時切地切事”地自撰詩文、摘引詩文章句、成語,親手操刀治印。 如唐伯虎好印,他的《秋風紈扇圖》上,落款詩文后有兩印,一個是姓名章(唐寅私印),另一個印的是“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里醉千場”。古人在用印這件事上傾注的情感,或明志,或以示鄭重,或將其當做文房清玩賞之,都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態度和品位。 · 講究 · | 起首章 | 通常書法作品里,會在右邊第一行的第一、二字之間的右側,或第一字的右側并稍高于字頭的地方鈐印。起首章有長方、圓、橢圓等形狀。 | 壓腳章 | 壓腳章只用在畫上, 鈐在畫的左下角或右下角,與起首章成對角呼應。 | 姓名印 | 鈐在落款下面或附近,書畫同理。 | 邊印 | 邊印也就是閑章,鈐在畫的左、右兩側。如左右都用,不可平行。 · 古代人的個性簽名 · 書畫作品中常用的章包括姓名章,閑章和鑒藏章,和我們今天的個性簽名很像,它們注釋著主人的身份、愛好、心性和品位,以及那些變化著的情緒。 尤其是閑章,當他們把一方刻了“且食合梨”、“小心風”、“來不及了”等各種字樣的印章鈐印在書畫上,鄭重認真里,自有細小的幽默與熱忱。而始于唐,盛于宋的鑒藏章,隨著字畫更迭在不同藏家的手中,留在畫作上的印章和題字,都是當事人在表達對彼時擁有的喜愛。 | 姓名章 |
| 閑章 |
| 鑒藏章 |
· 蓋印狂人 ·
有時印章鈐印在畫中,有平衡畫面、調整色彩的作用,收藏者的印章和題字也漸漸地成為書畫作品的附加價值和對文化、歷史的一種見證。文人之間通過題跋相互切磋,比如黃庭堅在蘇軾的《寒食帖》上題字,是二人亦師亦友的表現。而藏家的藏書跋和收藏印,常常起到使作品“流傳有序”,易于被鑒別真偽等作用。
△《富春山居圖》_元 黃公望 子明卷(局部)| 此卷實為贗品,但被乾隆誤以為是真跡而視作珍寶,空白處多有鈐印和題跋
△《富春山居圖》_元 黃公望 無用師卷(局部) | 此卷為真跡,但被乾隆認為是仿本,因此被“打入冷宮”
鈐印和題字,都是雅事一件,有的藏家加蓋印章或題字會有所克制,有的則盡情揮灑心性,最有名的是皇帝乾隆。據說他的印章有碗那么大,這位“題跋達人”在很多歷代存世的名畫上題字、加蓋自己的大印。他最愛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每看一次會寫上幾百字的讀后感。隨著時間和年歲的增長,原本28字的快雪帖上有了乾隆上萬字的讀貼心得。盡管后人對此的評價貶大于褒,但古人對于表達趣旨和用印的重視,以及唯有在彼時心境下才有的體悟或情懷,都得到了滿意的輸出。
△《寫生蚨蝶圖》_北宋 趙昌 | 有學者將這幅畫作上兩只相望的蝴蝶周圍乾隆的題跋和鈐印都P掉,對比起來,感受各不相同
· 與我們 ·
在我們的日子里,印章也常常可見。合約上的章代表著契約達成;肉食上的章代表著請放心食用;新出生的寶寶會蓋個小腳印章,作為一份甜蜜的紀念被留存;郵票上的章代表信息的通暢傳達;往些時候,人們書信往來,寫信人會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泥上蓋印,收信方會感受到對方的鄭重之心。
印章是很好的禮物與紀念物。在新生兒有了自己的名字時,在少年成人時,在事業開始時,在與對方約定相伴時,以及很多個想要表達心緒和志趣的時候,它都適合成為這些過程里的陪伴與見證,又鄭重,又有趣。
我們設計了一款適合攜帶與收納的印盒套裝
'印心' 印盒
·黑檀木質地的木盒,刻有“印心”二字,尺寸精巧,可容納一枚印章
·盒內自有印泥,盒蓋含磁扣,方便外出時隨身攜帶
·印章石料為巴林石,細膩溫潤,每塊石料都有天然的獨特紋理
·如需定制篆刻,有朱文(白底紅字)和白文(紅底白字)可選
還有一款印著小象的印泥盒子
太平有象 印泥盒
· 黑檀木材質印泥盒,里面有15克朱膘印泥
· 盒面刻有林曦畫作“太平有象”,小象銀絲鑲嵌,寓意安寧吉祥
· 盒蓋有著貼心的磁扣設計,附贈收納布袋
送給自己,
送給需要被記憶的時光,
送給在乎的人和事。
購買或查看商品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