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 來源與演變
汪,本義是水很深,又寬廣之域貌。汪的古文為王,王者大也,汪也大也。早期汪人是生活于東部的湖、潭水面之上的氏族,在遠古漁業時期,即與東方伏羲氏族有密切的關系。東部人體較小,崇拜大的物體,汪人以此稱氏族名和族徽,汪人居住過的地方稱汪,建立的城堡稱汪邑,最后發展為汪國,出現汪姓。
構成當代漢族汪姓主要有三大支:漆姓、姬姓和嬴姓。
第一支源出漆姓。帝舜時,在今浙江武康地區活躍一支防風氏部落,釐姓,守封、嵎二山。夏朝初,防風氏國君為禹所殺,部落向北遷移。商朝時,稱汪芒氏,也稱汪罔氏,改姓漆。到了周朝,部落已北轉移山東融入了長狄之中。春秋時期,在魯北博興建立了鄋瞞國,也叫長翟。汪芒氏之后裔以汪為氏,漆姓汪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與其子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周武王滅商后,委派魯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后,命伯禽長駐奄地,即今山東曲阜,魯國由河南魯山移封山東,成為春秋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傳至魯成公(公元前590一前573年在位),已進入春秋后期,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陽,今山東新泰縣西北,其子汪誦以父之字為氏。姬姓汪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源自嬴姓。西周時,汪為秦國支庶所封的侯國,古城在今陜西澄城,近山西臨猗西南晉古城。直到戰國時,汪國還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臨晉,可能汪國在此時滅于魏。子孫以國為氏,這支嬴姓汪氏的歷史至少也有3000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國的汪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外族加入汪姓群體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國女真族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氏族均改為漢姓汪;元朝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進入中原后以汪為姓;清朝滿洲人又汪姓,為漢人入旗滿化;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完顏氏等氏族均有改姓汪者,這些外族汪姓后來多數被同化為漢族。
汪 | 來源與演變
歷史上汪姓的重要人物有:東漢會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汪華,御史大夫汪濆;南宋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朝航海家汪大淵;元明之際散曲家汪元亨;明朝戲曲作家汪道昆、汪廷訥;清朝醫家汪昂,散文家汪琬,畫家汪士慎,軍機大臣汪由敦,哲學家、文學家兼史學家汪中,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汪萊,篆刻鑒別家汪啟淑,作家汪端,太平天國名將汪海洋;民國音韻學家兼詩人汪榮寶,琵琶演奏藝術家汪昱庭,醫家汪逢春;當代有機化學家兼生物家汪猷,生理學家兼心理學家汪敬熙,細胞生物學家汪堃仁,圖書館學家汪長炳,出版家汪原放,水利學家汪胡楨,邏輯學家汪奠基,上海市市長汪道涵。
汪 | 歷代名家單字字帖
書法字帖 · 書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