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老子·道德經》五千言,但是歸根結底是多少字呢?還沒有人給出個確切數字。如果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隨手拿起兩本解讀老子的書對比一下,很容易會找到句子中明顯的差別。有的說“道可道,非常道”,有的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為什么?版本繁多,差別很大,沒有定數。歷史太久遠,老子的原本似乎是沒有機會得到了。
天不藏珍,地不愛寶。一九九三年郭店楚墓出土三組《老子·道德經》節抄本,還有一些殘片。經考證郭店楚簡抄寫成書的時間不晚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大約相當于戰國中期偏晚,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所發現最早的《老子·道德經》抄本。關于楚簡,最權威資料是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簡》,摘錄其前言說:
郭店楚簡于一九九三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雖數經盜擾,仍幸存有八百余枚。其中有一少部分無字簡;有字簡據整理后的數字統計,共存七三〇枚,大部分完整,未拚合的小碎片數量不多。……
簡本《老子》甲、乙、丙是迄今為止所見年代從早的《老子》傳抄本。它的絕大部分文句與今本《老子》 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經和道經,而且章次與今本也不相對應。簡本《老子》分見于今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內容有的相常于今本全章,有的只相當于該章的一部分或大部。簡本現存二〇四六字,約為今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墓葬數次被盜,竹簡有缺失,簡本《老子》亦不例外。故無法精確估計簡本原有的數量。
其中簡文與傳世經典《老子》版本頗有不同;比如傳世本第十九章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楚墓竹簡《老子》甲的開頭卻是:“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為棄作,民復孝慈”。即使這樣,還有許多艱澀難懂的簡文并未得到公認。
成書稍晚些的版本是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寫本甲乙本,隨墓主入藏大約是公元前168年,成書大約在公元前二百年左右,不分篇目,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后。但存在許多偽字、脫字、衍誤。關于帛書,最權威資料是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寫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出版說明提到: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帛書。根據同時出土的一件有紀年的木牘,可以確定該墓的年代是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一六八年)。帛書共約十餘萬字,包括《老子》、《周易》等二十餘種古籍,其中有很多是湮沒兩千年的佚書,內容涉及我國古代思想、歷史、軍事、天文、曆法、地理、醫學等方面。
這次發現的帛書中,《老子》有兩個版本。為了便于稱引,我們把文字較古的一種稱為甲本,另一種稱為乙本。甲本卷后和乙本卷前各有數篇古佚書。《老子》甲本及卷俊佚書合抄成一長卷,卷在一長條形的木片上。帛書高約二十四厘米,硃絲欄墨書,字在篆隸間,共四百六十四行。此卷帛書不避漢高帝劉邦、高后呂雉諱,字體接近秦篆,抄寫年代可能在高帝時期,即公元前二〇六至一九五年間。《老子》乙本及卷前佚書抄在一幅大帛上,折疊后放在漆奩內,出土時已沿折痕斷成三十二片。帛書原高約四十八厘米(現已斷成上下兩截)硃絲欄墨書,隸體,共二百五十二行。此卷帛書避邦字諱,不避漢惠帝劉盈、文帝劉恒諱,字體與同墓所出有文帝三年紀年的《五星占》很相似,抄寫年代可能在文帝時期,即公元前一七九至一六年間。
……這兩種本子,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次序與通行本相反,而與《韓非子·解老》及嚴遵《道德經指歸》相合。通行本八十一章,帛書乙本不分章,甲本有些段落前有圓點標志,由此可以看出古今本段落分合的某些異同。
其中仍有許多重大分歧。如通行本(王弼、傅奕、河上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帛書為“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還有章目次序不盡相同。
另據《新華網》2009-11-5報道“北大收藏竹書發現最完整《老子》”,文中說:
今年年初,北大收藏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多枚。這是目前所見戰國秦漢古書類竹簡中數量最大、保存質量最好的一批。其中,專家發現了最全《老子》古本。
……
此次發現的《老子》古本,比之前的版本——馬王堆帛書本、郭店楚簡本更完整。朱鳳瀚介紹說,這個《老子》古本,全書僅缺少一兩枚,“218枚,5300多字”。目前通常所用的《老子》馬王堆本雖是全本,但比較殘破,而郭店本內容則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其中首次發現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分別對應今本《德經》和《道經》,“這種命名方式在《老子》古本中首次發現”。每篇還均有分章符號,章節劃分與傳世本有所不同,“這是探討《老子》分章最原始最齊全的資料。”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可惜的是這些資料時至今日還不得而見。
許多學者推斷《老子·道德經》可能不在同時成書[1],是后人逐漸整理成型的。限于歷史條件和傳播方式這也屬正常。漢代《老子》成書后,被分為《道經》、《德經》。現存最早解釋老子思想的著作是韓非子(約前281年-前233年)的兩篇《解老》、《喻老》。其中解讀了通行本《老子·道德經》中的1、14、26、33、36、38、41、46、47、50、52、53、54、59、60、63、64、67章的全部或部分句子,以《德經》為重,主要思想集中在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其次嚴遵《道德指歸論》,多引《周易》語句,對魏晉玄學有一定影響。《河上公注本》舊題《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為道教仙傳,多談養生。其傳在王弼本前后而同為最流傳的古本,今傳有敦煌六朝唐寫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稱河上本。王弼注本,語言精練,也是學術界認為較好地掌握了老子思想的重要研究史料。王弼通過“辨名析理”探尋老子思想本質[2];清末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古本典籍中有《老子道經想爾注》殘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為道教興起時編撰。至唐代傅奕在王弼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正,且許多句子與后出土的帛書相契合。到唐玄宗時代《老子》通常被稱為《道德經》。宋時流傳下來著名的注本為范應元《老子道德古本集注》,考據先前多種版本的精華,價值極高。
清末民初,涌現大批學者對老子的解注達到空前的規模,各個版本之間雖存在許多差異,同時又各有所長,是研究老子必須參考的資料。
近年來國內通過帛書、楚簡考古發現,新一代學者注疏亦頗豐,雖說百花齊放、同時又良莠不齊,且市面上有些解老的圖書高舉弘揚國學的大旗,東拼西湊、胡言亂語,大有垃圾日盛的趨勢,毒害甚大。
老子的思想是全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在已有多種英文版譯本的情況下,一種新的五千七百二十字的《道德經》英譯本出版權,1992年在美國八家出版商的爭奪下,以十三萬美金創下了美國又一項出版權費用高紀錄[3]。《道德經》在德、法、英等發達國家一再翻譯出版;尤其在哲學家的搖籃德國至少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曾在德國學習生活多年的季羨林先生在他的《老子在歐洲》中感受頗多[4]。
要想擺脫以訛傳訛而領悟老子,必須正本清源。臺灣當代學者陳鼓應先生以王弼本注釋評議成書《老子注釋及評介》,后再版加入帛書考據成《老子今注今譯》,在訓詁、校訂方面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但對后續資料的解讀尚覺不夠深入。高明先生的《帛書老子校注》資料祥全,分析透徹,但未及楚簡。而楚簡的研究尤其是其濃重楚方言的文字,更諱莫艱澀,還大多局限在學術界,非一般讀者可以理解。但對楚簡探求,又有許多新鮮的觀點呈現出來,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子的面目日漸清晰。個人以為綜合最新考古發現,和由此派生出眾多的解讀方向,老子表述的思想脈絡主旨是可循的。
[1] 可網絡搜索“澹海若”博客。“《道經》、《德經》是不同時期完成的兩本書”。
[2] 陳鼓應《歷代老子注書評價》
[3] 《老子故里論老子叢書——綜論卷》石中元《<老子>出版古今談》
[4] 《談國學》華藝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