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省視學來調(diào)查葉圣陶講課的情況,葉圣陶正在出練習題,省視學看看就走了。葉圣陶在日記中記下了這件事,認為“其所見要,不過皮毛而已”。他在給顧頡剛的信中發(fā)牢騷說:“做教師之無味,不在學生不好,乃在同事不落言話,調(diào)查視學之‘像煞有介事’。坐是二者,我乃一肚子不高興?!?/section>
沒過多久,學校又接到市公所的通知,說第二天有如皋師范學校的學員要到學校參觀。學校為此整理了一切設施,還作了不少假,葉圣陶謂之“抱佛腳也”。第二天葉圣陶早早到校,囑咐學生“慎守規(guī)矩”,在參觀者面前要好好表現(xiàn)。于是學生們排隊、上課“均秩然肅然”,與平日大不相同。葉圣陶由此想到名譽之心,人人都有,“而兒童為猶甚”??傻攘艘惶?,參觀的人卻沒有來。幾天之后參觀團來了,全穿制服,“頗見精神”。他們到各教室參觀,30分鐘就全走了。葉圣陶以為此乃“大奇”,這么短的時間連校舍的配置都沒看清楚,更何況上課教學的情況,只是圖個“參觀”之名罷了。這幾天精心準備,“縈胸臆若有所系”,想想都可笑。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社會上這類事情太多了,有的是“內(nèi)實腐朽而示人以華美”的人,他希望學校不在這一類中。
一天省視學臧祜來校視察,這個人像個市井中人,上課時到各教室轉(zhuǎn)了一周,轉(zhuǎn)身就走。葉圣陶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下課后問校長,才知道是省視學。葉圣陶想,這個人只來了幾分鐘,連腳都沒站穩(wěn),什么都不看,怎么能算是視察呢?如果都像他一樣,拿著高俸祿頂個“尸名”,不如不設這個所謂的視學。
縣教育會要開辦一個小學成績展覽會,各學校都要拿出作品來。然而大家拿出的都不是平日的學習成果,而是為參加展覽臨時湊的,沒有不作假的,言子廟小學也不能免俗。這些做法,令葉圣陶非常不滿。
一個月沒有到學校,學校換了新校長。校園重修了,孩子們拿著各種花卉,不分類別隨意亂種,花還沒長好,又挖出來移到其他地方,稚嫩的小花不耐搬弄,活下來的沒有幾棵。為此學校下了一道命令,只能值日生護花,其他學生一律不許入園。葉圣陶認為,不教育學生們愛惜花草,學會欣賞,只用禁令,效果不會好。反之,把200個學生驅(qū)之花園之外,即便沒有損壞一花一葉,又有什么用呢?比較章君疇所在的學校,花草繁茂,瓜棚綠葉蔭蔽,學生活潑可愛,言子廟學校要達到那個程度真是“甚難矣”。
在這一年中,葉圣陶當小學教師不愉快,社會也沒有朝著他期望的方向變革發(fā)展。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得之后,國家仍舊一片混亂,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息。18歲的葉圣陶與好友顧頡剛、王伯祥、王彥龍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參加了蘇州的社會主義黨,向往建立一個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他認為:無政府主義不是什么高妙的學說。不過當今政府的行為,絕不能為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只是令少數(shù)人受益而已,一般人必不能受益。政府只是個無用的擺設,又何必讓它存在呢?而社會中的人群,純粹出于自然,只要是生活上需要的,就會生成多種組織形式;政府的有無與百姓有什么損益,以我的考慮,一點兒關系也沒有。既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又何必存在呢?
這一年,蘇州城里屢次發(fā)生因為政府不提供軍餉,士兵們進城大肆搶掠百姓的錢財,甚至殺人放火如同土匪的事件。葉圣陶的親戚也遭到搶劫,母子倆躲在自家的豬圈里才得以逃生。城市秩序被嚴重破壞,商店不敢正常營業(yè),學生不敢上學,人人自危。此時政府又顯得軟弱無能,置百姓的死活于不顧。葉圣陶為之憤怒,他認為百姓向政府納稅,政府豢養(yǎng)了軍隊,軍隊不但不保護百姓的利益,反而干盡惡事。要這些軍隊有何用,要這個政府又有何用?社會黨存在的時間并不長,最終因沒有牢固的組織基礎、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而退出了歷史舞臺。青年時代的葉圣陶,經(jīng)過這一段思想啟蒙,更加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民生。
寒假里,葉圣陶和同學去鞋店里買鞋,他站在一旁仔細觀察鞋匠做工。晚上在日記中寫道:一剎那間,感想潮涌,雖然不知道鞋匠心里有什么苦處,但是其中自有樂趣。一幅皮革,經(jīng)鞋匠在刀針的作用下,“勤勤不息”,他把自己的腕力心力全部灌注在做鞋上,不必用于其他地方。鞋匠生得“一副手腕”就是立身之本。而我們在社會上的一舉一動,都須顧及周圍才能使自己免于失敗,自己的付出又實無明顯的效果。我們會產(chǎn)生“利害心”,鞋匠不必產(chǎn)生利害心。與鞋匠相比較,我們獲得的憂樂怎么可以相提并論呢?前幾天顧頡剛在信中說 “將習農(nóng)”,而我回信說“頗思為工”,無論是農(nóng),是工,都是立身之本。這天葉圣陶在給頡剛的信中寫下了自己的感觸:“我必始托人引薦,得業(yè)矣,又必規(guī)規(guī)于課程;修身也,必有崇拜;同事也,必作寒喧;省縣視學,又必受牽制,百不自由。視彼制鞋人,羨之不已,效之無才,復三嘆耳!”暑假快到了,社會上風傳,一些學校的小學教師將被斥換,涉及的人有十幾個。葉圣陶感嘆,做教師不容易,不適宜頻頻更換,這對于教育界不是什么好事。他在日記中寫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是由于政界正在縮減,司法界也“憔悴”,端這個飯碗的人突然失去依靠,不知怎么辦好。教育界的范圍雖然沒有擴大,可也沒有縮小,位置相對穩(wěn)定,變更較小,于是大家都想擠進教育界。時常有人半夜敲門去找那些有權力的人,想讓他們幫忙安置。有權的人不止一個,得到位置的人已有十幾個了。聽說想當教師的有上百人,如果“盡償所愿”,就是把現(xiàn)在的教師都辭掉也不夠,想想真可怕。其實幾個月前葉圣陶就聽同學說起:社會上風傳市公所要更換小學教員,他們這些新老師就在淘汰之中。
沒過幾天,兩位以前的同事把葉圣陶叫出學校,對他說:“剛聽到準確消息,言子廟小學要減去一個班級,減去的教師就是你,你趕快想想辦法吧!”葉圣陶謝謝他們的好意。與同事分手之后,葉圣陶想:原本我是想辭職的,現(xiàn)在竟被辭掉,心里很不是滋味。當了兩年半教師,誤人子弟“當以百計”,實在很慚愧。今后我也釋然了,再不會辜負學生們了。只是怎么與家里人說呢,父母一定會“嗟嘆并作”。世事真沒有一定之規(guī),人處其間隨波逐流,不能“自振”,無意得也無意失。同事們勸我半夜敲門去乞求,我寧可閑散,也不會厚著臉皮求人。回到學校,葉圣陶繼續(xù)批改考卷,沒有做完的事還是盡力去做,不因為要被辭退就敷衍了事。
同事選青對葉圣陶說:“做教師,最沒意思,操勞辛苦不說,同事間背后彼此嚼舌頭說壞話,更可怕。我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要不,也想離開了?!比~圣陶知道選青這話是在安慰他。他想自己涉世不深,也不會患得患失,心自然就平靜。
放假的前一天,葉圣陶與同事和學生們聚集在校園中,全體向孔丘設位行禮,葉圣陶本就反感拜孔,心想,以后如果不再當教師,我與孔先生就從此無緣了。禮畢,學生們就要放假回家了,葉圣陶頗有惜別之意。念及朝夕相處了兩年,雖然自己書教得不是很好,但對他們也傾注了不少心力,看著他們或是有進步,或是文采初顯,雖然有時表現(xiàn)頑劣,但是絕無可憎之處。想想將和學生們從此分離,不禁黯然神傷,如果告訴他們老師以后不再教他們了,他們會怎樣,固然無法預料,但我的眼淚定會奪眶而出。葉圣陶按捺自己的情感,沒有和學生們告別,只是照例說些假期要注意的事項,暗自感嘆,從今往后再也不能對他們說這些話了。
聽到大家議論,葉圣陶才知道這次共辭掉了九位教師。葉圣陶的同學袁振聲也在其中。有一位被辭的教師把這件事告到上級,上級斥責掌管學務的人荒謬,還把學務委員革職了,據(jù)說一些教師已經(jīng)復職。對于這類的“風聞”,葉圣陶“毫無喜戚于心”,心想辭去就辭去了,男兒豈能餓死。輾轉(zhuǎn)求人復職,無非是多事;即便果然復職,也不愿意以此為終身職業(yè)。長期以來,他對當教員一直持消極態(tài)度,現(xiàn)在終于脫離,正符合他的意愿,哪兒肯重蹈覆轍。但同時,他卻鼓勵當教師的好友——君疇、石人、仁侯,要“更奮毅力,益厲精神,為兒童造福,為學界模范”,并表示:“如果需要我?guī)兔Ρ禺斚嘀N易灾诮虝袩o才干,愧對教師的稱號,而你們?nèi)耸沁@方面有作為的人。”
失業(yè)后的葉圣陶基本以寫小說維持生活,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寫了二十幾篇小說。他的小說大多涉及社會的黑暗和針砭時弊,如《窮愁》《博徒之兒》《貧女淚》《終南捷徑》,諷刺教師的《某教師》。有時也根據(jù)報刊的不同要求,寫些模仿小說或跟風的文章。他在日記中記下了當時內(nèi)心的矛盾:握筆寫小說,賣給報刊雜志也可以得些錢?!拔亩劣谫u,格卑已極”。況且現(xiàn)今世上的小說,“類皆淺陋荒唐之作”,“吾亦追隨其后以相效顰,真無賴之尤哉”。他在給朋友顧頡剛的信中說:“吾今弄些零用,還必勉強寫幾句。然吾卻亦自定宗旨:不作言情體,不打誑語……總之,吾有一語誓之君前曰,吾決非愿為文丐者也!”
1915年4月,葉圣陶經(jīng)朋友郭紹虞介紹,到上海尚公學校教高小國文,還兼教歷史、地理。尚公學校是商務印書館辦的實驗小學,所謂實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試用商務印書館的各種教學用品,最主要的是教科書;二是實驗國外傳來的教學主張和教學方法,如遠足旅行參觀,舉辦游藝會、懇親會和成績展覽,讓學生自己管理學校的圖書館、商店和銀行。學校還不定期地出版刊物《尚公記》,讓教師交流經(jīng)驗和心得。葉圣陶經(jīng)常為這個刊物投稿,其中一篇《我校之少年書報社》,詳細介紹了學校書報社的借閱、讀書以及學生自我管理的情況。在尚公學校的一年,為以后葉圣陶到甪直開展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
1917年寒假,葉圣陶收到同學吳賓若和王伯祥的信,邀請他到甪直鎮(zhèn)吳縣第五高等小學任教,信中提到許多小學教育改革的設想。當時吳賓若為校長,王伯祥為教員,葉圣陶感到這正是自己向往的教育環(huán)境,立刻回信應諾,然后辭去了尚公小學的教職。春季開學時,葉圣陶與吳賓若、王伯祥一同從蘇州乘船,經(jīng)吳淞江來到水鄉(xiāng)甪直。葉圣陶一到甪直,就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古鎮(zhèn),把甪直視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葉圣陶在甪直教書近五年。第二年妻子胡墨林也從蘇州搬到甪直,在五高的女子部教書,夫妻雙雙或沿著田間小路、或沿著河岸,往返于學校和寓所,身邊還有個活潑可愛總是糾纏著要聽故事的兒子葉至善,一家人在甪直生活得其樂融融。葉圣陶能在這里安下心來做教員,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qū)崿F(xiàn)他的教育思想。葉圣陶在《好友賓若君》這篇文章中寫道,與校長吳賓若和同事王伯祥“本是同學,猶如親兄弟一樣,復為同事,真?zhèn)€手足似地無分彼此,只覺各是全體的一部分”。他評價吳賓若 “是具真誠能實行的教育家”,對于教育只是“認真”,當一件事去干?!拔遗c他同事以后,只覺得他的誠懇遠過于我,竟略帶壓迫的力量”。他們共同商定教育改革計劃,在甪直“五高”搞起種種教育實踐。他們自編各種課本,葉圣陶自編的國文教材,將白話文、新文學作品和鄉(xiāng)土教材引入課堂,為傳統(tǒng)國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他在《教材大綱和教科書》(1919年8月)中寫道:“替書坊編教科書的,并不是教師。學生所要的是什么?教師所能幫助學生的是什么?他們都不知道……譬如我們想劈木頭,拿的卻是一支繡花針,木頭劈得成嗎?編輯先生編出來的教科書,不是繡花針嗎?倘若我們拿著的確是繡花針,那么,因為它不能劈木頭,就當丟掉了它,別去鑄一柄合用的斧頭。”而且他反對學生在學校里只知道讀書。他寫道:“他們只知道讀書,忘卻把讀書得來的經(jīng)驗,去體驗四周的事物,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新經(jīng)驗。換一句說,便是偏重讀書,忘了人生。這是何等的惡結果?!?/section>
葉圣陶把植物比作小學生,他說:“小學教師便是種植家。栽培小學生有效沒有效,只有教師負責任?!?strong>作為園丁的葉圣陶,為了把學生這棵樹栽培成高大挺拔的有用之材,而不是陷在“死讀書,讀書死”的沉悶環(huán)境中,他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多種活動,以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葉圣陶和他的同事們帶領學生,在學校附近揮鋤破土,在亂磚地上開墾了“生生農(nóng)場”。“生生”是先生和學生的意思,也寓意“生生不息”。老師和學生共同在這片園地里勞動,種下瓜豆菜蔬。他們還在學校的四面廳開辦利群書店和百覽室。在利群書店經(jīng)營文房四寶和書籍簿本,以方便學生。百覽室陳列著中外名著,各種詩集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葉圣陶經(jīng)常在百覽室指導學生吟誦詩文和閱讀,教育學生要博學多聞。在四面亭的墻壁上開辟了詩文專欄、書畫專欄、英文通訊專欄,展示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顧頡剛說:“這固是圣陶的一堂同事都有革新的傾向,所以進步如此之快,但圣陶是想象最銳敏的,他常常拿新的意見提倡討論,使全校感受到他的影響,這是無可置疑的?!?/section>
在葉圣陶的建議下,“五高”還建立了音樂室和篆刻室,這也是他少年時的愛好。各班的篆刻課都由葉圣陶教,他教學生刻圖章印記,刻竹板壓書,刻詩文互贈,刻花鳥共娛。葉圣陶建議學校建個戲臺,自編劇本,每逢星期三演一次戲,名曰“同樂會”。他與學生們把都德的《最后一課》、莫泊桑的《兩漁夫》以及《荊軻刺秦王》《完璧歸趙》等改編成話劇,自導自演。在一次紀念會上,學生們上演了葉圣陶與校長沈伯安和王伯祥合編的劇本《春雪》,他自己還親自登臺表演,遠在蘇州的同學章君疇也帶著他的一小隊童子軍前來助興。每逢“五高”學生演戲,甪直鎮(zhèn)上男男女女都趕來看,那情景比在鄉(xiāng)下看草臺戲還熱鬧。
每到學期中和學期末,學校都要召開隆重的“懇親會”,學校把學生的習作、試卷、篆刻、字畫,還有農(nóng)場生產(chǎn)的瓜豆菜蔬展覽出來,請學生家長、社會賢達前來參觀,屆時學生還表演團體操和戲劇以助興。
葉圣陶不僅在學校開展了多種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他還經(jīng)常給學生講述國家和世界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激勵學生們從小就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葉圣陶寫了《吾人近今的覺悟》(1919年5月15日),文中寫道:“現(xiàn)在世界各國的政府還是‘強權稱雄’的遺型,率了一種‘強權欲’的沖動而前進,和‘庶民主義’、‘社會主義’根本矛盾。中國政府毫沒學識,所以做出罪惡來格外難看……我們欲改造世界,第一步先要鏟除強權欲的沖動。我們恃自覺的奮斗精神,凡是和‘庶民主義’、‘社會主義’相背的,都要去反對他。我們不要怕強權,只要真能自覺,真能奮斗,最后勝利終屬我們。我們?nèi)缃駪斦J定,改造世界是我們的責任。無論什么難題,只有我們?nèi)ソ鉀Q——我們真欲解決,終能解決。若是自居第三者地位,單說幾句漂亮話,或是單能說不能行,或是深抱悲觀,只會嘆‘國亡無日’,這都是懦夫的行徑,我們絕對不應有這等態(tài)度。我們要改造世界,只重在一個‘我’——只重在我的‘努力奮斗’——這是我們近今的覺悟?!彼粌H在報上發(fā)表文章,表達自己對軍閥政府出賣國家主權的憤怒,號召國民起來奮斗,還代表甪直三所學校(“五高”,第一、第二國民學校)發(fā)表了《甪直高小國民學校宣言》(1919年6月14日),組織罷課,抗議政府賣國求榮,摧殘民意,支持“五四”運動。宣言中寫道:“溯自政象混沌,外交屈辱,爰有‘五四’運動。政府橫肆摧殘,務拂民情,吾三校感此潮流,五中憤結。初以群眾既為正當之表示,當局或有悔禍之良心,果肯改圖,寧非國利?顧倒行逆施,曾不少悛。吾三校忍無可忍,于六月十一日一致罷課,非特為對付日本之表示,作釋放學生之要求,根本解決乃在滿足民眾之希望。標的既懸,誓必踐之!”
言子廟小學苦澀的教學經(jīng)歷,使葉圣陶認識到舊的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不良影響,使他深深地感到小學教育非改不可,只是苦于當時沒有實踐的可能和條件。在甪直水鄉(xiāng)的“五高”,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給予了葉圣陶實踐教育改革的機會和場所。他說:“我真正的教書生涯是從甪直開始的?!闭芍^“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葉圣陶說:“我因年輕,不諳世故,當了幾年教師,只感到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時甚且是苦的;但自從到甪直以后,乃恍然有悟,原來這里頭也頗有甜津津的味道?!保ㄒ姟逗糜褏琴e若》)
葉圣陶在甪直教書期間,總結了自己在兩種不同環(huán)境下當小學教師的體會,在《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1919年2月)開始的一段中寫道:“我是小學教師,小學教育界的情形,當然比他人曉得的詳細些。就我所曉得的情形而論,竟可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感喟頻興,思潮起落,覺得非改弦更張不可。這篇文章,一半算是我自己和一部分小學教師的懺悔,一半算是改弦更張的一個‘楔子’。”文中分析了小學教師的種種缺點和弊端:小學教師欠缺修養(yǎng)功夫,教育事業(yè)的根本就得了?。恍W教師無真實明確的人生觀,則會誤導學生;小學教師對教育沒有主義,對教授沒有根本的出發(fā)點,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小學教師不明白教育的真價值,又容易流于偏重形式的弊端。在文章的最后他寫道:“我把現(xiàn)今小學教育的大部分情形,差不多都說到了。照我所說的情形看來,不能不想到非改弦更張不可……教育事業(yè)原是教師做的,教師不能只等旁人來‘覺我’,要靠自己覺悟……凡是人生的一切,從‘外鑠’得來的,雖言表名理,行合正誼,也不過是被動的;若是從‘自覺’得來的,便靈心澈悟,即知即行。我是小學教師,所以我要‘自覺’!我希望小學教育收到真實的功效,所以要請許多小學教師一同‘自覺’?!?/section>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進行教育改革試驗探索近三年的時候,25歲的葉圣陶又發(fā)表了《小學教育的改造》(1919年11月),文中尖銳地指出:“我見到許多進過小學的兒童,覺得他們并沒有從受教育上得到什么幸?!瓘纳鐣恼w來觀察,也看不出從小學教育上得到什么進步?!薄拔覀円剐W教育得到真實的效果,必須先弄清楚以前的種種謬誤,把以前的見解和態(tài)度盡行拋棄,求個徹底的改造……只要真誠地觀察批評,種種謬誤自然會顯露出來,于是我們就有一種新要求;有了要求,運用我們的思想可以得到新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這新的經(jīng)驗和知識,其價值就在于支配我們的行動,幫助我們作計劃,使小學教育得到真實的效果。”文中提到了他對小學教育具體改進的方面。在結束語中他寫道:“兒童在學校里便知和行合一,修養(yǎng)和生活合一。他們的本質(zhì)是創(chuàng)造的,進化的,所以教育愈進步,他們便養(yǎng)成更健全的人。同時,這樣的學校生活便是社會生活,而且更系統(tǒng),更有價值,更有改進的精神。他們并不覺得進了一個特殊的境界,游戲依舊,工作依舊,社交依舊,卻不知不覺得到了做社會中一員的經(jīng)驗。全社會都包含著這樣的個人,社會便永永改進!”
(1912年3月)
六號,陰。晨起即至言子廟,則學生已有小半來,見余短小,則相與目余而私詳,殆言余不像教員也。噫嘻,人之以貌取人也。既而丁錢二君至。新生之來者,則多隨有家屬,兒童之態(tài)各殊,而各自多趣。新舊生既盡至,數(shù)得百四十人左右。乃分級對孔行禮,余素主不尊孔,今乃亦對孔一跪而三叩,勢使然也。禮畢,學生對教師作揖畢,令學生相對作揖,表親愛也。更令學生入課堂。丁錢二君以本校章程一一講示……
(1912年3月)
十六號,陰。到校后依舊無所事事,僅觀諸舊生之出入課堂,與夫讀講故課而已。有某生者于排隊時口出異聲,時全班正入操場操游戲,夢岡即止某生不許入,蓋所以懲罰之也。余于斯時默察某生之行為,則靜坐課堂,默誦課本,其用心殆異乎尋常。懲罰要在得其當,若夢岡之處某生則得其當矣,然某生亦可嘉也……
(1912年3月)
二十一號,晴。晨間洗餐畢,即行到校。第一時講關于修身之故事,諸童聽之頗無倦態(tài),偶雜以詼諧,則猶興高采烈焉。第二三兩時均練習算術,有抄襲他人之作,以為塞責者,殊為弊病,當有以杜絕之。飯后步庭中,見兩樹桃花已有一二朵開放,陽光融暖,薰人欲醉;遠柳露墻外,則嫩綠嬌黃,一抹如煙。因得句云:“春光無那艷,人意醉如煙。”下即不屬。既而又鳴鐘上堂矣……(1913年3月)
二十九號,晴。晨到校極早,閑時與選青談教育,頗起樂觀,以為如我意想所及,盡行做去,當有幾分可觀,今特未之設施耳。此身本是偶然有之,教員亦且偶然做之,聚數(shù)十之兒童來此一堂之上,有緣相遇,即亦偶然盡此一生,以教育之未始為不可也,此蓋余今午之思想也……(1912年4月)
十五號,晴。晨起較早,反覺暢快異常。到校亦不晚。第二時修身,講“勿畏難”,諸生聽講時頗能靜謐,似乎均能領會,唯恐其如過耳之風,不用之于事實耳。第三時算術,則終覺無善法,諸生雜亂無序,獲益必鮮,是不可不研究矣。然研究多日迄未得其竅也……
(1912年6月)
十三號,陰。晨到校亦正好。第一時講修身,并未預備,敷衍稱述,毫無精意,自任此席以來,此為最不堪矣,筆之以志我過。馀上諸課,都索無生氣,且諸生于規(guī)則上時有所犯,致秩序紛亂。以余性躁,戒之不悛,乃成忿怒,強抑其怒,是為大苦,以此任受此職,常如坐針氈,時思引去也。欲去又不得去,奈何!下午課畢徑歸。
入夜風雨大作,窗紙盡濕。農(nóng)人望水眼欲穿矣,此雨甘霖也。特自苦惱人觀之,已仿佛秋風秋雨,為添愁材料耳。(1912年6月)
十四號,竟日大雨。晨到校尚早,見庭中積水已有一二寸,微風動處也生波瀾,仿佛池塘矣。兒童中有以其手工成績之紙折船,置之水面,以細竹撐之則緩緩前進,遇石而止,則群呼曰“觸暗礁矣”,皆鼓掌大笑。似此情景,乃覺少有樂趣。特兒童頑劣之舉動,總多于此等純出乎天真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