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百會、涌泉、神門、三陰交、足三里
定位:
(1)百會:頭頂正中線與雙耳耳尖連線的交匯處。
(2)涌泉:在足底,足趾跖屈時呈凹陷處,約當足底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3)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
(4)三陰交:內踝高點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5)足三里: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中指)。
方義:失眠,中醫學認為,多為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役過度、久病體虛等導致陰陽失調,陽不入陰,陰不涵陽,此病虛多實少,治以補虛瀉實,平調陰陽。
百會穴,屬督脈,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的交會穴, 可通調全身氣血,《針灸大成》記載督脈“起于下極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與頭腦、精神情志密切相關,具有醒神開竅、益氣升陽、補腦安神的作用。《針灸大成》云“ 思慮過多,無心力,忘前失后:灸百會”,可體現百會穴健腦安神的作用。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井穴, 張隱菴云:“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涌泉。”高式國云:“本穴又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陰之靜,由陽經至于陰經,而作涌泉之動......少陰根于涌泉,即猶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本穴多治頭、胸之病。用以引熱下行也。”灸涌泉穴可引熱下行,使心火下行以溫腎水,腎水蒸騰得以上濟心火,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陽調和。神門穴,手少陰心經之輸穴、原穴。《靈樞》云:“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陰之陰”指五臟,原穴乃臟腑精氣經過與留止的部位。心藏神,統調魂魄意志,《道藏》云“玉房之中神門戶”,表明了神門穴對于心、心經的重要意義,神門具有解郁安神、寧心定志的作用。失眠病位在心,神門穴為心經之輸穴,可治心之病,亦為心經之原穴,更能調理心之氣血陰陽。三陰交,歸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三經交會穴,可通調肝脾腎經之經氣,為補血之要穴。中醫學認為,脾主統血、肝藏血主疏泄、腎藏精,精血同源,因此溫灸三陰交可溫煦陰經之氣血,平調陰陽,補血養心。《針灸甲乙經》云“驚不得眠,三陰交主之”。足三里,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是補益氣血的要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溫灸足三里可健運脾胃、促進氣血生化,以養心安神,尤其對于心脾兩虛之失眠效果更好。胃不和則臥不安,對于脾胃不適所致失眠亦能治之。此外,《諸病源候論》 記載:“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傷寒懸解》云:“太陰主營,陽明主衛,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原也”,營衛者精氣也,艾灸足三里配合三陰交,可促進脾胃運化水谷、生化氣血,補陰益陽,調和營衛出入,陰平陽秘,則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