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麻痹根據損害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指面神經運動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神經疾病。以下就是學術上對于周圍性面
神經麻痹的具體癥狀特征的描述。
1、淚腺分泌障礙。中間神經自面神經膝狀神經節分出,經由巖淺大神經、翼管神經、翼腭神經、上頜神經的眼支至淚腺,此種神經麻痹淚腺分泌減少至消失。可見于膝神經節以上病變。
2、唾液分泌障礙。麻痹側唾液分泌減少,因為面神經分出的鼓索神經支配頜下腺與舌下腺,于此分支以下病變時可有唾液分泌減少,但臨床上不容易被重視。
3、頸闊肌征。中樞性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都有此征。囑患者頭用力前屈,檢查者在患者額部加以阻抗,此時,健側頸闊肌收縮,麻痹側不收縮。
4、味覺障礙。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面部與粘膜的一般感覺是正常的,而在麻痹側舌前2/3味覺出現障礙;多數表現味覺減低,但也有時有味覺倒錯。在鼓索分支以上病變有味覺障礙。
有時,在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耳廓周圍有輕度感覺障礙。據觀察,尚可有患側角膜溫度覺低下而觸覺正常。
5、聽覺過敏。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偶見,產生聽覺過敏(過聽)的機理是:保持鼓膜緊張的鼓膜張肌受三叉神經分支的翼內神經所支配,鐙骨肌受面神經所支配,此兩肌呈拮抗關系保持平衡。面神經麻痹時,鐙骨肌發生麻痹,因而,鼓膜張肌相對緊張,鼓膜張力高,微小聲音產生強的震動,產生過聽現象,見于面神經在鐙骨肌分支以上的病變。
6、反射。麻痹側眼輪匝肌反射、口輪匝肌反射、恐嚇瞬目反射、視反射低下。
7、眼球征。麻痹側的眼球與健側不在同一水平,較健側上移,瞳孔水平也比健側高,這種征象稱為眼球征。
8、貝爾氏征。貝爾氏征是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重要體征。閉眼時,麻痹側眼球上竄(或內轉),于角膜下方露出鞏膜。此種現象系為一種協調運動,本質屬于一種生理現象;而當面神經麻痹時此種現象容易觀察發現,正常人閉眼時,如扳翻其上瞼,也可以見到貝爾氏現象。
9、舌的偏斜。多屬錯覺,與口唇位置不正有關,人為的將口角矯正之后,舌就無偏斜現象。但個別病例可見到舌的偏斜。如果有此種現象時,舌總是向健側偏,與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產生的舌的偏斜的解釋是:受面神經支配的莖突舌肌和腭舌肌麻痹所致。
以上就是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特征描述,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出現了以上的癥狀,請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1 在家族中有面癱患的病史,這是在研究引起面癱的原因中最首先詢問的內容。
2 多數患者發病前患側頭部受到過冷風、冷水等刺激等。
3 腫瘤:腫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腫瘤均可以成為引起面癱的原因。
4 顱底骨折、顳骨骨折、面部外傷、外科手術及以及面神經分布區神經毒性藥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藥物是面癱在創傷性原因中最常見的。
5 酒精中毒也是常見引起面癱的原因。
6 感染性病變。
7 代謝障礙:如糖尿病。
8 少數的孕期、產褥期的婦女相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面癱。
(1)炎癥性:可能由潛伏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在面癱的治療過程中,行減壓手術時,常發現乳突氣房內含有棕黑色粘性液體,與非化膿性中耳炎中的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內分泌物頗相似。
(2)血運性:可能由于血運供給紊亂致面神經缺血,一般認為這一學說比較合理,這種面癱的原因是由于受涼風吹襲引起血管神經機能紊亂,致小動脈痙攣。當面神經發生水腫,因血管被壓迫,則缺血更為嚴重,使面神經的血液供應受到障礙,從而影響神經的傳導,支配面肌運動的功能暫失。若面神經血供的側支循環建立,則面神經的功能可以恢復。
(3)病毒性:帶狀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和風疹病毒侵入機體后,均易與面神經親和,使之充血、水腫,影響其功能的傳導,亦可能為引發面癱的原因。
了解一些引起面癱的原因,對于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都是有著很大幫助的。您有任何這方面的疑問,都可以向我們的在線專家進行咨詢,也可以同時了解更多一些引起面癱的原因方面的知識。
回想起來也有好幾年了,一天傍晚,隔壁的鄰居是個老人,來我這里看病,病人說喝開水漏水有一天時間了,我一看原來是面癱,心里想這下慘了,她一個老人沒錢,一共有4個孩子,3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不管老人,我說這個病在醫學上叫面神經癱瘓,一般得7天時間才好,最少的幾百塊錢! 老人說:“我只有10塊錢,你看能治療不?”我無言先看看再說吧!患者惡寒發熱一天,頭暈,吐詞不清,既往無高血壓病史。查:女,70歲急性病容,左側面癱,沒有皺紋,舌深向患側,患側麻木,四肢無偏癱,舌紅苔略白,脈搏六部浮緊而數。 按照以前的經驗一般要開牽正散加減治療的,還要配合針灸現在的情況實在是不好治療,沒錢!尋思良久,決定開個小續命湯。 辯證:風寒外襲 中于經絡。 藥方:桂枝10 川芎10 麻黃10 附子15(先煎30分鐘) 人參10 防風10 黃芩10 防己12 甘草10 杏仁10 生姜10 一副,水煎30分鐘溫服,每天2次口服。 說實話,當時沒底,過了幾天沒見病號來看病,后來我就去她家了,因為病號離我家里不遠50米吧,一看既然好了,一點都看不出來了。我把了一下脈搏,脈搏浮略數而不緊,病號臉上漏出喜色。我問她吃了我的藥以外還用了什么藥物沒?病號說沒有,老人家把我的藥煎了一次不舍得丟,就把我開的藥物連用了3天,說第一天就好了很多了,后來越來越好,一共到我去那天才5天時間,已經恢復正常化了。 《小續命湯》 方名:小續命湯(袪風之劑) 總結:六經中風通劑 編號:001 組成:麻黃、桂枝、防風、防己、杏仁、黃芩、人參、甘草、大棗、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主治: 1.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邪,語言蹇澀。 2.風濕腰痛,痰火并多。 ]3.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加減:(1)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仁、當歸。 (2)去芍藥,以避中寒。 (3)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 (4)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 (5)臟寒下利,去黃己、黃芩,倍附子,加白術。 (6)嘔逆加半夏。 (7)語言蹇澀,手足戰掉,加石菖蒲、竹瀝。 (8)身痛發搐,加羌活。 (9)口渴加麥冬、花粉。 (10)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術。 (12)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方義:此六經中風之通劑也。
吳鶴皋曰:「麻黃、杏仁,麻黃湯也,治太陽傷寒; 桂枝、芍藥,桂枝湯也,治太陽中風;
此中風寒,有表證者所必用也。
人參、甘草補氣;
川芎、芍藥補血;
此中風寒,氣血虛者所必用也。
風淫故主以防風。濕淫佐以防己。寒淫佐以附子。熱淫佐以黃芩。病來雜擾,故藥亦兼該也。
變化方:易老六經加減法: (1)本方倍麻黃、杏仁、防風,名麻黃續命湯,治太陽中風,無汗惡寒。 (2)本方倍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治太陽中風,有汗惡風。 (3)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續命湯,治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 (4)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黃芩,名葛根續命湯,治陽明中風,身熱有汗,不惡風。 (5)本方倍附子,加干姜、甘草,名附子續命湯,治太陰中風,無汗身涼。 (6)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續命湯,治少陰中風,有汗無熱。 (7)本方加羌活、連翹,名羌活連翹續命湯,治中風六經混淆,系之于少陽厥陰,或肢節攣急,或麻木不仁。 (8)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 (9)錄驗方去人參,加干姜、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 煎服法:每服三錢,加姜、棗煎。 方劑分量:參考《備急千金藥方》 麻黃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生姜(五兩) 人參 川芎 白術(前方用杏仁) 附子 防己 芍藥 黃芩(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世人治療面癱多以牽正飲加減為法,之所以見效慢,不思因果故也。
邪氣為因,病為果。風寒邪氣為因,口眼歪斜為果。
小續命湯治療面癱之所以奏效快,就因為針對面癱是外感風寒引起。
方中以麻黃湯防風疏散風邪、發汗解表,以人參白術白芍川芎附子補虛扶正。
個人認為小續命湯治療面癱,當以發病在一周內為佳。超過十天,還是牽正飲加味如活絡化痰諸品為佳。 安徽張瓊林有一方治療面癱:
曰:面癱一診牽正飲
金銀花、連翹、葛根、羌活、桂枝、白芍、僵蠶、蟬蛻、防風、野菊花。 一般一診(五帖)痊愈或見大效。我試過確如所言。
(為了記憶我還專門編了一個趣味歌訣∶峰哥干活(喝)橘汁瞧金蟬吃蠶。哈哈,讓大家見笑了)
后來在一本書中的熱敷療法中得到啟發,
處方:當歸60克 川穹60克 白芷60 細辛60克 丁香60克 豬牙皂角60克。
熬好后,用兩條新毛巾輪換熱敷患側,一日三次,一次半小時。
熱敷三次后第二天感覺患側非常輕松,10天后基本痊愈,之后又加強治療一周。 |
治療方法:用時取適量藥末,用生姜汁調和成膏,做成藥餅,直徑1.5厘米,厚0.5厘米,置于紗布上。將太陽,下關,翳風,頰車,地倉等穴,用生理鹽水擦凈,把藥餅依次貼敷在患側以上穴位,用膠布固定,1周更換1次,2次為1個療程。
功效:疏散風邪,通絡解痙。主治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
吃中藥就行了。叫“牽正散”。藥方如下:
當歸10克 白芷15克 荊芥15克 麻黃10克 陳皮10克 防風20克 白附子50克 全蝎(去頭,尾)15克 僵蟲15克
共為細末,大人15g/天,小孩7.5g/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服后發汗,立效。得病七日內可治。
也可煎服,二付,早晚各一次,吃三天。服后發汗,如汗不出,可將高粱粒用開水沖后,盛與杯內,熏蒸不通氣鼻孔,直至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