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交穴歸屬任脈,有治療失眠、陽痿、月經不調、不孕、鼻出血等作用。陰交穴的位置: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詳見本文圖解陰交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陰交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陰交穴 Yīn jiāo(RN7),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任脈、沖脈、足少陰之會。別名:少關穴,橫戶穴,少目穴,丹田穴,小關穴。注意與三陰交穴區別。
【穴位含義】任脈沖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
1)“陰交穴”。“陰”,陰水之類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沖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中有氣海穴傳來的熱脹之氣,有沖脈夾腎經而行的水濕之氣外散傳至本穴,二氣交會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濕冷水氣,故名“陰交穴”。
2)“少關穴”。“少”,與老相對,陰也。“關”,關卡也。少關名意指任脈上行的氣血中滯重的水濕之氣被關卡于下不得上行。小關名意與少關同。
3)“橫戶穴”。“橫”,橫向而行也。“戶”,戶門也。橫戶名意指任脈的天部水氣在此為橫向上行。本穴物質為氣海穴傳來的天部水氣,至本穴后水氣散熱冷縮而處天之下部,此冷縮之氣只能橫向下傳神闕穴,故名橫戶。
4)“少目穴”。“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風也。小目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以微弱的風氣向上傳輸。
5)“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腹下皆為丹田,故名“丹田穴”。
6)任脈沖脈之會。本穴氣血不光有任脈上行的水濕之氣,亦有沖脈外散的水濕之氣,故為任脈沖脈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縮后橫向下行神闕穴。
【功能作用】收引濁氣。
【陰交穴位的作用功效】
1、調節治療月經不調、陰癢、痛經泄瀉、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產后血暈、陽痿、遺精、不孕等
2、可以治療腹疼、臍周疼痛、腹滿水腫、疝氣、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帶下、產后惡露不止、小兒陷囟、腰膝拘攣水腫,及腸梗阻、腸鳴腹脹等
3、調節治療失眠、鼻出血、腸炎、腳氣、睪/丸神經痛、子宮內膜炎等
【作用功效】祛風利節、寧神定志。
【陰交穴位配伍】陰交穴配大腸俞、曲池穴治臍周作痛;陰交穴配涌泉穴,有行水通淋的功效,能治療小腸氣撮痛連臍、小便淋漓不盡;陰交穴配石門穴,有通經活血的功效,能治療崩中漏下、小腹硬痛;陰交穴配行間穴,有養陰清熱、行氣化濕的功效,能治療痞氣、腸鳴腹疼;陰交穴配陰陵泉穴、帶脈穴,能治療赤白帶下;陰交穴配子宮穴、三陰交穴,治療月經不調、崩漏;陰交穴配天樞穴、氣海穴,治療肚脹腸鳴、泄瀉。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腸炎、前列腺炎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按摩療法】正立,先將左手四指并攏,手掌心朝內,手指尖朝下,四指放置在小腹上,大拇指放置在陰交穴位上,將兩手的大拇指疊加,輕輕按在陰交穴處,用酸脹的感覺。每日早晨和晚上按揉陰交穴位,每次大約按揉1至3分鐘。
【針灸療法】直刺陰交穴0.5~1寸。
【艾灸療法】可灸,艾炷灸陰交穴3-7壯;或艾條灸陰交穴10-20分鐘……孕婦慎用。《千金翼》稱灸多絕孕;《外臺》稱孕婦不可灸。
【免責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或加入穴位養生③: 82716593 交流討論。
關注穴位密碼微信公眾號:xueweimima,隨時隨地掌握最新應季的穴位養生方法和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