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因
①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環境溫度低時,其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的調節功能差,使體溫降低。
②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少,皮膚薄,血管豐富,易于失熱。寒冷時散熱增加,導致低體溫。
③軀體小,總液體含量少,體內儲存熱量少,對失熱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時即使有少量熱量丟失,體溫便可降低。
④新生兒由于缺乏寒戰反應,寒冷時主要靠棕色脂肪代償產熱,但其代償能力有限,寒冷時易出現低體溫。棕色脂肪分布在頸、肩胛間、腋下、中心動脈、腎和腎上腺周圍。
⑤皮下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由于其熔點高,低體溫時易于凝固,出現皮膚硬腫。
2、外因
①寒冷環境:寒冷使末梢血管收縮,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致棕色脂肪分解,增加產熱以維持體溫,寒冷時間長,則棕色脂肪耗竭,化學產熱能力劇降,導致新生兒寒冷損傷,發生心肺功能抑制的惡性循環。胎兒娩出后體溫隨室溫下降;窒息、麻醉、母用鎮靜藥、感染及產傷等因素,均可影響體溫調節,更易發生低體溫。
②攝入量不足:早產兒熱量攝入不足,加之新生兒糖原儲備少,產熱來源受限。
③疾?。褐匕Y肺炎、敗血癥、腹瀉、窒息及嚴重的先天感染,先天性心臟病或畸形,基礎疾病本身即致代謝的失衡,抑制了神經調節,造成微循環障礙,促進本病進程,嚴重硬腫常示新生兒病情危重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