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成員記錄文物資料
香港自宋朝以來,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船隻往來頻繁,海域埋藏了很多重要文物;除宋朝瓷器外,還有清朝至民初年間,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沉船及炸彈,頗具歷史價值。據英國水文局沉船資料庫顯示,香港約有接近300個沉船地點;民間團體則估計,其他文物地點約有200個,故合共總數約500個,惟至今發掘到的地點不足一成。/大公報記者 李小榣(圖、文)
發掘進度緩慢,與香港不重視水下考古不無關係。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成員陳基業表示,現時水下考古工作,一直由民間團體自發進行,惟本港缺乏水下考古的專業人才,需要聘請外國考古專家助陣。以他的小組為例,該小組成員雖接受過水底考古訓練,但由於不是正式專家,故要進行水下考古活動時,只能進行協助記錄工作。
水下文物無評級
“要做水下考古,就要先由合資格考古專家向古物古蹟辦事處申領考古發掘牌照,才可以在指定地點進行。由於要配合專家的時間,故小組每年只能做一、兩次。”幸而,憑著小組由2014年至今,短短五年間的努力不懈,香港水下考古方有寸進。他們曾打撈到200多件於明朝及清朝製造的瓷器碎片、宋朝前才使用的船隻石製錨桿,以及1800年以后的古炮。
陳基業惋惜地表示,現時陸地古蹟有評級,但水下文物卻無類似評級,未能有系統地全面調查記錄香港海域文物資料。故他建議政府做一次全港水域調查,以核實海底下的考古遺址地點,再通過考察及研究,讓更多市民知道香港的歷史。
對於本港水下考古不受重視,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亦同感可惜。他指出,香港水下考古始於2005年,但政府投放的資源不多,至今進展仍然緩慢。反觀差不多時間起步的內陸、韓國及日本等國家,至今已設有專業的水下考古隊伍,“曾去過中國內陸觀摩水下考古地點,發現當地專業團隊有一套很完善的機制去發掘水下文物,值得欣賞。”
至今簽發47牌照
發展局發言人稱,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水下考古工作必須持有古物事務監督發出的考古牌照,至今共簽發47個水下考古牌照給合資格人士。此外,古蹟辦於多方面支持和推動水下考古工作,包括處理水下考古牌照申請、向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讬秘書處支持合資格的水下考古工作的資助申請、舉辦教育活動等。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指出,過去三年,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讬收到兩宗與進行水下考古活動有關的申請,但因未能符合審批準則而不獲批準。
海底考古程序
2019-02-04 03:17:36大公報
1.由本港海事處、英國水文局沉船資料庫、漁民及潛水客提供沉船位置
2.潛入海找尋及確認沉船位置
3.量度及記錄沉船資料
4.記下沉船坐標,方便下次再來
天氣影響水下考古
2019-02-04 03:17:36大公報
夏天:水濁,海底能見度差,約只有半米。
冬天:能見度約有4米,但很多時風高浪急,船隻出海有危險。
較適合時間:每年約有30天是適宜進行海下考古活動,如中秋節前后。
靠漁民報料鎖定文物位置
2019-02-04 03:17:36大公報
圖:蒲臺島對開海底發現的鐵錨
民間考古團體是如何發現海下文物?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透露,發掘海底文物的秘訣主要是依靠漁民報料及翻查歷史資料,以鎖定較有可能發掘到文物的位置。“就好似當年海盜張保仔,在舊啟德機場對開、赤鱲角那邊大戰清朝水師艦隊。大戰期間有好多船隻被擊沉,相信該處海底會有好多船隻遺骸,以及不少文物。”但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海域發掘到的文物屬於香港特區政府,不能據為己有。
而香港海事博物館則會負責把文物修復及展出,長期陳列的包括有竹篙灣的瓷器及水下考古設備等。在今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海事博物館將舉行《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首次公開經過兩年修復的文物。
穗博物館“南海一號”吸睛
2019-02-04 03:17:37大公報
圖: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人員落水前接受訓示
“我去過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參觀,那裏有曾經深沉海底800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號’,以及其他文物展品,令我印象好深刻,好好睇。”旅遊達人項明生表示:“反而在香港,真的沒什麼印象哪裏有水下考古文物可看。”
項明生指出,內陸、歐洲等國家都把水下文物視作瑰寶,更設立博物館讓人參觀;在挪威,有一個為“沉船”而設的博物館,它保持得很好,很美麗及有型。如果香港可以設立類似的博物館,介紹香港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肯定非常吸睛。
在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南海一號”,是南宋商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當年在廣東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沉沒,至1987年被發現,當局到2000年開始打撈,到2007年出海,沉船內有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