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門派得嫡派源流,曾聞前輩老師們相傳曰:實是姬祖師從槍法而變為斯拳法是也。姬祖師回教人(諱壽云),號隆鳳,山西蒲洲,地名均村人也。
予歷承家學所遺買老祖師所傳授之六合心意拳譜,逐日遵古獨習,照型摩路,學業有何進步,不敢稍示矜矯,以越武道中之仁惠,從來修學家教,絕嗜禁欲,友誼立身,犯而不較,是予自中者也。自揣吾人立意學成,守定古師遺訓,雖不能登峰造極,而升義俠之階梯,其于益壽延年,健康體格是確有把握的,雖是晦之跡不同,而得道修體之境不誤。予提倡武術如瘋如魔,愿吾民眾多加團練,一進步,即而由簡而繁,由淺而深,身體能活潑,于是能便楺,增長膽識,不其然而然矣。
祖師生于明末,精于槍法,見者皆以為神,而祖師猶有慮焉,因旅路身帶器械不便,故將槍法改為拳法。以槍有三尖、三照之持要;而斯拳有三節、三心、三彎之對正。槍有左右橫取、進退封閉之提拿;拳有四梢具備、五行發動之束展。槍有雙膊下垂、雙肘相護之顧盼;拳有兩肘不離脅、兩手不離胸之緊靠。而從心一有動,意必猝然而致,周身束捲三合,幫助全身發揮內勁,雷聲槍上哈令呼之氣,迅雷急電之精,氣合連聲之手,如斯合用,方見精神,古稱此拳為“神拳”,而以精神敏捷呼之也。又有一名曰“五行拳”,以內五行能發,外五行能應之也。后經買壯圖老祖師在祁縣傳流此拳,傳流拳譜內有《十法摘要》,故名之曰“六合心意拳”。
清季咸豐同治年間,祁縣心意出名于世者,戴氏大驢、二驢兄弟,學得河南李珍老祖師之傳授。范氏得河南魯山縣買壯圖老祖師之真傳,事出一轍,人所皆知。門本一派,迄今無異,斯藝康乾年間,在南省等地另不以“心意”名之,而買祖師來祁縣常說此拳,著著以心意用之,以心意做功,以心意取人,而勝人不見手為真傳。按此,姬隆鳳老祖師,系首創此拳之鼻祖。
解釋:
從槍法而變為斯拳法是也:雍正十一年正月《六合十大要序》(拳論質疑序) 等有記載。但《倚山武論》《六合拳譜序》等記載了祖師脫槍為拳之前的歷史。三者結合,才是更完整的創拳歷史和全貌:于陜西終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譜(鄂王武論) 創出槍法,然后脫槍為拳。
姬祖師回教人:說姬龍鳳是回教人,應是誤傳,但不排除當年姬公與回族有過交往,甚至打成一片的歷史。
傳流拳譜內有《十法摘要》:可見買壯圖傳譜與襄縣傳譜一樣,已經有河南新安掌禮溝歲進士王自誠所著的《十法摘要》傳譜流傳了,不僅是關于姬公脫槍為拳的口傳。
在南省等地另不以“心意”名之:這信息表明早期姬氏武學在河南傳系,拳名有別。這與乾隆十五年《六合拳序》及《六合拳譜》名稱吻合。《倚山武論》記載另有其他名稱。經過收集整理,約有四十多種名稱,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傳人對姬氏武學的理解與豐富。匯集記載姬氏武學的許多古名,是范氏的一大貢獻。
本文節選自苗樹林先生抄藏的山西祁縣范氏《守洞塵技》,該譜問世于一百多年前。
雍正十一年正月,河南新安掌禮溝歲進士王自誠,根據其恩師、姬龍鳳的高足南山鄭氏(一說曹繼武化名) 所傳《原序》增刪后所作的《六合十大要序》,于乾隆十九年七月傳到王琛琳之手,王作題記。又于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傳到汝州馬定振手里,馬定振作題記。后又于道光十二年,傳到了狀元馬殿家的公館。再后,此譜傳到了買壯圖手里,在同治、光緒年間,買壯圖又傳給了山西祁縣范萬明,此時該譜已殘破。清末至民國時期,范氏后人重新整理。再后,太原苗樹林先生摘抄之。
范氏譜中的奧妙,在于范氏于一百多年前,就先后比較全面地記載并繪圖,公開介紹、詳細披露了買氏四把、心法內功等。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于我手
勿使國術之精神止于我身
儕輩共擔此責
誠邀您加入武談
從今天開始
讓改變成為可能
武談
微信號: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