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顧父母反對離家租住江夏 數千次不懈訓練教聽障孩子說話
90后美女老師“暖哭”無數網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離死別,也不是咫尺天涯,而是孩子就在母親面前,卻說不出一句“爸爸媽媽”。中國大約有200多萬聽障兒童,每年還有2至3萬患有嚴重聽力障礙的新生兒出生。對他們來說,叫一聲“爸媽”幾乎就是奢望。
在武漢,一位90后“天使老師”的無數次努力,讓幾百個聽障寶寶終于能夠對著他們最愛的媽媽說一句“我愛媽媽”。幾天前,這位“天使老師”李溶溶的上課視頻在網上播放了800多萬次,無數網友被她“暖哭”。
“媽媽,抱抱”
5月27日上午10點,在位于武漢市江夏區的小葵花康復中心里,李溶溶正在給3歲的欣欣(化名)上一對一的單訓課。
欣欣是個乖巧漂亮的小女孩,只是在她的右邊頭頂,一根黑色的電線連接著右耳后的一個裝置,跟人說話時,她會習慣性地把右側轉向有聲音的一方,一旦拿掉電線,就不再有任何反應。
李溶溶讓欣欣坐在自己的腿上,面對面地平視著。她把右手手背平放在嘴巴下,快速地說出“G” (哥),欣欣睜大眼睛認真地盯著老師的嘴型,順利地發出“G”(哥)音。
“你真棒!”李溶溶對欣欣豎起了大拇指。
“老師漂不漂亮?漂不漂—亮—?”她刻意反復并拖長了后面兩個字。
聽到欣欣說出“漂—亮—”,李溶溶笑了起來。
“說‘媽—媽—’,‘媽—媽—’。”
“媽媽,抱抱!”欣欣一邊喊著,一邊伸開雙手抱著李溶溶的臉狠狠地親了一口,李溶溶也很自然地回親了一下欣欣的小臉。
一年多前,一歲八個月的欣欣來到康復中心,重度耳聾加上性格倔強,入學后整整哭了兩個月才逐漸適應。欣欣的媽媽在外地打工,李溶溶就成了她的另一個媽媽,每天形影不離。幾個月后,欣欣對著李溶溶第一次喊出“媽媽”,此后,這成為了每次上課結束時的一種習慣。
幾千次訓練后發出第一聲“PO”
李溶溶工作的康復中心有28位老師,近百個1至6歲的寶寶,幾乎全是因聽力障礙而植入了人工耳蝸或戴了助聽器的孩子,就是俗稱的“天線寶寶”。
人們常說“十聾九啞”,并不是“不能說話”,而是“不會說話”,需要耐心細致的康復訓練。對普通孩子來說很簡單的一個發音,聽障寶寶們卻要訓練幾百甚至幾千次。
5歲的男孩強強(化名)是李溶溶教過最困難的孩子之一。除了耳聾,強強還伴有口腔技能缺失,動動舌頭都很難,平時吃飯,都是媽媽把食物用機器打成液體直接喝下去。
為了教強強說話,除了常規的冷熱交替刺激、舌操等,李溶溶還根據他的特點,揣摩自創了許多教學方法。
李溶溶每天幫強強把胡蘿卜黃瓜之類的食物切成小丁,讓他不停地咀嚼,鍛煉口腔肌肉。她還細心地在強強的嘴唇周圍貼上果丹皮,用甜甜的味道引誘強強伸出舌頭舔,讓舌頭多活動。為了幫助強強學會吐氣,李溶溶設計吹氣球,她示范一次,強強跟著學一次……,經過幾千次訓練,強強終于順利地發出了第一聲“PO”。
母親曾哭著求李溶溶辭職
李溶溶和父母同住在武昌區徐東附近。每天早上6點,她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到江夏上班,晚上6點多再開車回家,幾乎每天最后一個離開。
十年前,李溶溶第一天到康復中心當志愿者,發現有個孩子衣服破舊,頭上長滿了癩痢。她買了藥水,每天給孩子清洗消毒,自己出錢買衣服給孩子換上。半個月后,孩子的癩痢好了,李溶溶也下定決心要做這里的老師,她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些孩子,喜歡和他們在一起。
但父母很反對女兒的選擇。“家里已經幫你找好了工作,為什么非要去做這么辛苦的事情?”平時女兒是自家手心里的寶,可現在嬌生慣養的她卻要給一兩歲的孩子喂飯、訓練,甚至洗沾了大小便的褲子,李媽媽太心疼。
李溶溶不顧反對,堅持搬出了家,一個人在江夏租房居住。
兩年后,李媽媽第一次到康復中心探視。來到女兒簡陋的出租屋,看到衛生間在地下室,女兒從屋外提進一桶水燒著喝,她控制不住抱著李溶溶,哭著求女兒趕緊辭職跟自己回家。
“我愛媽媽,不忍心她擔心,但我也舍不得這些孩子。”李溶溶說。最后,還是李媽媽讓了步,不僅幫她重新租了房子,后來還買了一輛車給她上下班,條件就是“要每天在家住,讓媽媽能安心”。
家長要下跪讓她哭得稀里嘩啦
記者采訪李溶溶時,她堅持手機拍照一定要開美顏,平時喜歡戴著深褐色的美瞳,學校的桌椅、家里房間的顏色、自己的衣服、手機的外殼,幾乎全都是夢幻的粉紅色……李溶溶要讓這些“天線寶寶”眼中都是美好。
有的家長剛把孩子送到康復中心來時,不敢指望會有奇跡發生。但在李溶溶看來,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只要給與足夠的耐心和康復訓練,都能和普通的寶寶一樣。
幾年前,一批孩子從幼兒園順利畢業,這當中有一個患上面癱的孩子丁丁(化名)。醫生曾告訴丁丁的媽媽“裝上人工耳蝸也很難學會說話”,但經過一年多的康復訓練后,丁丁不僅能正常和人交流,還能正常上小學。
畢業典禮當天,丁丁的媽媽給李溶溶送來了感謝的錦旗,拉著丁丁激動得要下跪。“我也很激動,拉著家長,自己也跟著一起哭得稀里嘩啦。”想起這一幕,一直笑著的李溶溶眼眶有些濕潤。
李溶溶說,即使視頻在網上那么火,她也沒覺得自己是“網紅”。“當老師不就應該愛孩子嗎?我就是在做一件老師本來就該做的事情啊。”
記者陳玲 通訊員楊士啟
責任編輯: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