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臨床仲景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你聊聊,如何用張仲景的經方來治療“怕冷”。
現在,讓我們一起看一個經典案例吧——
話說有一個男性患者,姓駱,當時是50歲。什么毛病呢?怕冷!來看病的時候,正值夏天,全身上下穿著厚棉衣和厚棉褲,但是仔細看,患者身上還冒汗。既然冒汗,就干脆脫下來點唄?不行,一脫衣服,見到一點風,立刻冷得不行,渾身感覺冷風透骨。所以說,他是一年四季離不開棉衣棉褲,一年四季時時出汗,怕冷怕得不行不行的。
接待他的醫家,姓祝,乃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大家。熟悉中醫藥的人,從這個姓氏,就能猜到他是誰了。醫家仔細看,發現患者乏力、平素吃飯不多,精神多有疲憊。舌體白,脈象浮而弱,于是遣方,藥用五味: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水煎服。
結果如何?5劑以后,畏風怕冷的現象消失了,騎著自行車來的,棉衣棉褲脫掉,換成了皮夾克。汗出明顯減少。又用了3劑,基本痊愈。
這是1979年,刊載于《中級醫刊》上的一則醫案。迄今為止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這個醫案是我的老師,當初讓我仔細研讀的。我至今還記得我老師對我說的話:“你把這個仔細看看,挺典型的”。
其實這個患者的問題,屬于營衛不和而畏風畏寒。
什么叫做營衛不和啊?
簡單說,營氣和衛氣,是一對雙胞胎,他們都源于脾胃。正常情況下,營氣循行于脈中,衛氣循行于脈外。營氣有了衛氣的固護,所以它行于脈中。衛氣有了營氣作為依附,所以它就老老實實不至于散漫。它們這種協調的狀態如果被打破了,就是所謂“營衛不和”。
你看這個患者,為什么怕風啊?因為他的衛氣,被風邪給傷了。風為陽邪,開肌表,是能損傷衛氣的。衛氣不能固護肌表腠理,所以毛孔大開,里面的營陰就化作汗水流出來,所以他就出汗。這一流汗,順帶讓肌表的衛氣進一步流失、外越,保護肌表的陽衛之氣更少了,于是就特別怕冷。此人平時食欲不好,體倦乏力,乃是脾胃不佳的表現。脾胃者,恰恰是營氣和衛氣的生化之源啊。
所以你看看,這就是營衛之氣不和,導致的畏風、怕冷。我不知道我解釋得清楚了沒有。
醫案中醫家所用的配伍,其實就是經方桂枝湯的配伍。它是張仲景記載于《傷寒論》里的。只要是研習中醫人的,沒有人不熟悉,沒有人不了解。它的基本配伍就是:桂枝9克,芍藥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6克。其中,桂枝、生姜實陽衛之氣,芍藥和大棗補營陰之虧。生姜、大棗和炙甘草配合,能固護中焦脾胃,令氣血化生有源。甘草配合桂枝,能充陽氣,甘草和芍藥配合,能補陰液。這是基本方義。
我寫這個醫案和醫方,也是有目的的。
我見過一些朋友,說自己怕冷、畏寒、畏風。你怎么辦?補陽氣的方法來治?不一定好用。因為你仔細一看就知道了,人家愛出汗,體倦乏力,胃口不好,有的時候還頭痛欲嘔。看脈,脈浮。看舌,苔白。這其實就是營衛不和所致的出虛汗、畏風寒。你給人家調和營衛就行了。這樣的例子、患者太多了,數不勝數。患者自己也納悶,我是不是陽虛啊?我者是不是免疫力低下啊?怎么就老也不好呢?其實都不是,是中醫所謂營衛不和。你把營衛調和了,問題就解決了。
好了,文章就寫這么多吧。希望我的文字,能給您帶來一點啟迪。歡迎關注“微門診”,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