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王女士左耳耳鳴有一段時間了,一天與小姐妹煲電話粥時,發現自己左耳聽不清電話中的對方聲音,她有些著急了,來到了附近醫院,做聽力檢查,診斷為左耳感音神經性耳聾,給予她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然而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并沒有明顯好轉,于是她來到我科的聽力門診,醫生看了檢查結果后,建議她做磁共振影像檢查,數日后影像學報告提示左側聽神經瘤。王女士懵了,這聞所未聞的腫瘤是什么,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該如何治療呢?
聽神經瘤的概況
聽神經瘤(前庭神經鞘膜瘤)是原發于第八對顱神經鞘膜上的良性腫瘤,大多來自于前庭神經。該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8%~10%,占小腦腦橋腫瘤的80%~90%,多見于30~60歲的成人,女性較多見,男女比例為2:3, 借助于診斷方法的進步,其發病率逐年增長,目前已達2.28例/10萬人/年。多為單側,雙側者罕見。腫瘤生長一般比較緩慢,平均每年月增長0.25-0.4cm,個別腫瘤可在1年內增大2cm。
聽神經瘤的臨床表現
聽神經瘤臨床表現較復雜,其癥狀并不完全一致,可輕可重,這主要與腫瘤起始部位、生長速度、發展方向、腫瘤大小、血供情況、是否囊性變等諸多因素有關。
聽神經瘤典型的首發癥狀為單側耳聾和耳鳴,大多數病例中,患耳耳鳴,為高頻音,耳鳴被描述為“汽笛聲”、“哨音”、“蟬鳴音”、“轟鳴聲”等。耳鳴的聲音有時經常變化,出現一段時間有時自行消失。
耳鳴可為間斷性,也可為持續性。其非典型癥狀包括頭痛、耳悶脹感、眩暈及行走不穩。后期瘤體增大,會壓迫腦干或造成顱內高壓,不及時進行外科干預則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因此以耳鳴及聽力下降為主訴的病人前來就診時,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則需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排除聽神經瘤可能。
聽神經瘤的治療
聽神經瘤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三種:隨訪觀察、立體定向放療及手術切除治療。
對于小聽神經瘤,特別是局限于內聽道內癥狀輕微及無癥狀的腫瘤可以進行隨訪觀察。立體定向放療適應于首發或復發的小型或中型聽神經瘤,但不適用于大于3cm的聽神經瘤。對于大多數患者而言,手術仍是唯一有效的治療途徑,特別是對于腫瘤直徑大于2.5cm,或出現腦干壓迫或其它癥狀的患者。
聽神經瘤外科治療重點
聽神經瘤外科治療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過一代又一代手術醫師的不懈努力,聽神經瘤外科的重點由挽救生命轉移到保全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上。
目前,在有經驗的耳神經外科醫生手中,聽神經瘤患者的死亡率已很低,一般在0.1%以下。對那些小到中等的腫瘤來說,通過幾種不同的徑路,面神經保存率均較高(包括解剖和功能兩方面)。
專家介紹
鏈接
新華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療特色
——多種徑路切除顳骨側顱底腫瘤
顳骨及顱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手術區域,尤其是側顱底解剖關系復雜,位置深在,涉及面廣,因此手術難度大。近年來隨著顱底顯微解剖學、手術器械、影像學診斷技術、導航技術及顱底重建技術的發展,側顱底手術逐漸增多。
以楊軍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科主任領銜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耳科、顱底外科團隊,目前已形成多學科合作模式診斷治療顳骨及顱底病變。與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介入科、放療科、腫瘤科、麻醉科等多學科組成MDT協作組,根據患者年齡大小、聽力情況、面神經功能、腫瘤生物學特性、腫瘤大小、部位、血供、與耳蝸的關系、與頸內動脈的關系等特點,術前共同制定顳骨及側顱底腫瘤的治療策略。術中通過應用面神經監測技術和聽覺腦干反應檢測術,精準定位面神經和實時檢測患者聽力情況,確保完整切除瘤體的同時,積極保護患者的殘余聽力和面神經功能,并最大程度地緩解患者疼痛、眩暈、流膿等癥狀。對于全聾患者,術中可聯合人工耳蝸植入重建患者聽力。通過多學科協作,共同規避或管理頭痛、術后出血、腦脊液漏、腦梗塞、腦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提供優質、專業的個性化綜合治療及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