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就是老年病?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以骨質疏松為例,盡管骨質疏松癥狀多發于50歲以上群體,但骨量累積的關鍵期是12-16歲,如果這段時間通過積極科學鍛煉、合理飲食,可以儲備人一生90%的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病幾率,錯過了關鍵期永遠無法彌補;再以高血壓為例,高血壓當然是增齡病,年齡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但高血壓與血管肌肉彈性有關,肌肉彈性好,可以延緩高血壓患病年齡,而血管肌肉彈性的獲得,同樣基于年輕時的鍛煉、膳食基礎。”日前北京舉行的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體醫融合學生健康分會成立大會上,首都兒科研究所兒科學碩士生導師米杰對記者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全民健康理念的普及,“體醫融合”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全國很多地方的三甲醫院都開展了體醫融合試點,培養了一大批跨界人才,對于科學指導體育健身,慢性病、老年病提前預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遺憾的是,本應作為絕大多數慢性病早期干預源頭的學校、學生群體,在體醫融合方面一直進展緩慢,如何打通這“最初一公里”,是我國體醫融合領域亟待破解的難題。
“學校、學生群體忽略體醫融合,有體制機制的原因,但根子在理念、認識上,大部分學校、家長、學生都知道體育鍛煉的好處,但卻不知道不參與體育鍛煉的壞處以及不科學體育鍛煉的壞處。”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軍說,“現在我們的體育,大都是技能教育,教會孩子某項體育技能,但這項技能如何掌握得更科學、更全面,如何結合不同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長,正是體醫融合關注的領域,從某種程度上說,建立在體醫融合基礎上的體育教學才是更科學、更有價值的。”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體醫融合學生健康分會應運而生。該分會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吸納體育界、醫療界專家、學者的基礎上,加入了學校群體,通過大數據等手段,制定科學鍛煉標準,推出“健康示范校”制度,為學校體育教學、體醫融合保駕護航。更為重要的,這一分會還將組建一支醫生志愿者服務團隊,讓一線臨床醫生深入學校,向老師、家長、學生傳遞科學健身、體醫融合的理念,通過他們的專業技能以及獨有的話語權優勢,推動體醫融合在學校生根、發芽。
作為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體醫融合學生健康分會主任委員,郭建軍介紹說,分會成立標志著我國首次將臨床醫學融入學生健康教育體系中,通過體醫融合的方式,發揮臨床醫生在學生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從而幫助學校、老師、家長了解和發現學生日常運動與身心健康、生長發育的紐帶關系,達到建立家庭教育、校內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教合一”的目的。下一步,分會將著力加強培訓,包括針對教學群體和醫生群體的培訓,深入貫徹體醫融合理念,另外計劃推出課間運動視頻、健康運動教材,對學校體醫融合工作開展進行科學指導。(林劍 趙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