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區劃沿革
1949年,廣州市劃分為28個區,其中城區20個(逢源、黃沙、西禪、長壽、沙面、陳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東堤、漢民、前鑒、大東、東山、洪德、蒙圣、海幢)、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0年,28個區合并為16個區,其中城區8個(長壽、河南、惠福、永漢、太平、越秀、大東、荔灣)、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里)。
1951年10月,郊區7個調整為4個(白云、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8個城區合并為5個(東區、中區、西區、北區、河南區)。
1953年5月,西村區并入白云區。同年6月,黃埔區成立。
1956年6月,黃埔、白云、新滘3個區合并為郊區。
1958年12月,撤銷珠江區,同年撤銷郊區;原郊區的4個公社與花縣合并設立廣北縣,劃歸廣州市;原郊區的8個公社設立近郊區。
1959年3月,撤銷廣北縣,把花縣劃回佛山專區;撤銷近郊區恢復郊區,原從郊區劃出的4個公社劃回郊區。
1960年4月,從佛山專區劃出花縣、從化縣歸屬廣州市。同年8月,撤銷中區、郊區,設立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4個城區和黃埔區、芳村區、江村區3個郊區。
1962年5月,3個郊區合并為1個郊區。
1973年,郊區部分再分設黃埔區。
1975年, 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 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
1985年1月,郊區部分分設天河區、芳村區。
1987年1月,郊區改稱為白云區。
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3年6月,撤銷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同年12月,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4年3月,撤銷從化縣,設立從化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2000年5月,撤銷番禺市和花都市(縣級),設立番禺區和花都區。
2005年4月,撤銷東山區并入越秀區;撤銷芳村區并入荔灣區;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廣州市轄10個區和代管2個縣級市。
2014年2月,撤銷 黃埔區、 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 黃埔區;撤銷從化市、增城市,設立從化區、 增城區。廣州市下轄11個 市轄區。
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云、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后,就采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 番禺區、 花都區、從化區、 增城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