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其中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直到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十國是指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包括: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政權。
唐朝末年,可以與歷史上的東周末期相比,唐天子基本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在當時有這么三方勢力成為了可以主導未來的重要因素,分別是河東晉地的李克用集團、中原宣武的朱溫集團和江淮的楊行密集團。前者握有強大的邊軍與沙陀武士,后者則是王朝中央賦稅的控制者,夾在中間的朱溫勢力,又是唐朝苦心經營的“快速反應部隊”。而奠定五代十國格局的清口之戰(zhàn)就是這三方勢力造成的。
當時,唐朝一直在宣武鎮(zhèn)維持了一支供養(yǎng)充分的精銳部隊,專門用于鎮(zhèn)壓各地的突發(fā)事件,這支精良的部隊后來被朱溫控制。
當時朱溫為了壓服四方的節(jié)度使力量,他必須在維持原有兵馬的基礎上,再補充更多的部隊,而這就需要從江淮等地獲得更多錢糧物資,也就直接導致了與楊行密集團的沖突。
朱溫出兵江淮,而楊行密也不愿意在自家首府城下作戰(zhàn),直接北上,帶著兵馬抵達了位于大運河與淮河交匯處的清口。一旦他在這里戰(zhàn)敗,則重要的揚州將無險可守。
楊行密的江淮軍兵力不充足,只能依靠河道作為屏障,暫時堵住宣武軍的前進路線。這時,李克用派來一些沙陀騎兵,來幫助楊行密對抗朱溫,但也不足以戰(zhàn)勝以強軍自居的宣武勢力。
宣武軍指揮官龐師古,非常輕視江淮勢力,直接在靠近淮河河道的低洼處扎營。所以,楊行密派人到上游處構筑了臨時堤壩,準備在進攻時釋放洪水擊潰宣武軍。在正面,楊行密也不忘布置了千余人的部隊進行吸引。龐師古自恃兵力占優(yōu),自然不懼。
公元897年11月,楊行密完成了全部的部署,直接命令上游伏兵挖開大壩,淮河水大量涌向下游。
毫無心理準備的宣武軍,被大洪水沖的措手不及,很多布置在周遭的防御工事被沖垮。連帶浸水的還有全軍的糧草和諸如弓弩一類的“嬌貴”武器。整支大軍至此已基本喪失作戰(zhàn)能力。
正在此時,沙陀騎兵趁宣武軍全盤混亂,成功從北面踏入營地,并順勢席卷了整個兵營。由于不再受工事阻撓,騎兵的攻擊力在亂軍中被進一步放大。激戰(zhàn)中,他們還發(fā)現了正嘗試維持秩序的龐師古,隨即便用勢不可擋的沖鋒,將這位朱溫麾下大將斬殺。
楊行密的主力步兵也抓住機會渡河,同騎兵一起形成了前后夾擊之勢。宣武軍根本沒有能力組織有效抵抗。零星集結的散兵游勇,不是潰退就是被殺。朱溫妄圖一舉南下江淮的野望,就這樣成為了泡影。
清口之戰(zhàn)是一次決定天下大勢的戰(zhàn)事。朱溫如果獲勝,那他就有可能進而占領整個東南半壁,憑江南那些軍事實力不強的軍閥是很難抵擋的。占領江淮,配合朱溫原有的強大軍事實力,很有可能他就能統一天下。因此說清口之戰(zhàn)是一次決定天下走勢的大戰(zhàn)也不過分。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不是楊行密,那么中華大地將提前迎來大統一,百姓也不會因戰(zhàn)亂流連失所,但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對清口之戰(zhàn)評論說,“當時的北方軍閥朱溫、李克用、劉仁恭都是些殘暴的家伙,強大的淮南能避免江南百姓被這些家伙統治,能保一方百姓平安,這恐怕是對清口之戰(zhàn)的最高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