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總面積6.04萬平方公里;轄17個縣市,62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境內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總人口515萬,其中彝族人口265萬、占51.7%,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民族類別、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境內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325米;常年最高積溫6979℃,最低積溫4086℃,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州府西昌市城區海拔1510米,平均氣溫16.9℃,常年積溫618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經年常青之樹,四時不敗之花,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天空潔凈清朗,月亮晶瑩皎潔,雅稱“月城”,也是聞名中外的“航天城”。
涼山自古就是通往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早在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這里設置郡縣進行管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西漢司馬遷、蜀漢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涼山游歷、活動。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北上時,在會理縣舉行了永垂青史的會理會議,并在冕寧縣建立了紅軍入川后的第一個紅色政權,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在彝海與當地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紅軍迅速通過彝區、勝利搶占安順場、飛奪瀘定橋。涼山,也因此成為我黨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作出不朽貢獻的革命老區。1952年涼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州府設在昭覺縣;1978年,撤銷西昌專區建制并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遷至西昌。
涼山是一個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的地區,清潔能源富甲天下、戰略資源得天獨厚、旅游資源絢麗多彩、民族文化資源極具魅力、特色農業資源極為豐富,是國家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核心區,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立的“攀西資源綜合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州以來,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涼山,面貌日新月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16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3.9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21億元,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居首位。
面向充滿希望的“十三五”,州委、州政府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著力實施精準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先行、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科教人才優先、民生固本、改革開放、綠色發展 “八大戰略”,在全省新一輪競爭中追贏趕超,著力構建幸福涼山、美麗涼山、文明涼山、活力涼山、法治涼山。
千里涼山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明天必將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