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
墨家,為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為墨翟,世稱墨子,墨家之名從創始人而得。春秋戰國時期原本是顯學,甚至在儒家之上。之后由于西漢初期為與民修生養息而采用黃老治術以及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空洞化而受到陰陽五行學說的排擠、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漢武帝在位時代之后基本消失。
《漢書·藝文志》認為墨家源于巫祝,“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歷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所說“清廟之守”,實即巫祝之類的神職人員。
現代學者與一些歷史愛好者[誰?]通過研究,發現墨家思想是對殷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殷人是一個以質樸著稱的民族,注重實際效益,不喜歡在形式主義上浪費精力,墨家在這基礎上延伸出了節用、節葬、非樂等思想。墨子所強調的尚賢、尚同也是商代社會的基本特征。殷人重視工商業和嚴刑法治的傳統也被墨家沿襲。墨家的鬼神觀念與商朝的鬼神觀念很接近。墨子的“兼愛”是一種平等的博愛,不辨血緣關系之親疏;而商朝時存在“一子多父制”和“一子多母制”,正是不辨血緣關系之親疏;因此,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而墨家的“無父”是一種母系社會的殘余,商朝時女性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因為商朝具有母系社會的殘余。
墨子的祖籍可能是孤竹國,曾擔任宋國大夫,后來又長期居住在楚國。他年輕時曾向儒家學習,后因不滿儒家強調的繁文縟節、森嚴的等級制度和靡財害事的喪葬,故“背周道而用夏殷之政”,強調要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并從自己的袓先殷人那里吸收了許多優秀傳統。遂脫離儒家的“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而創立墨家。墨子為宣傳自己主張,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
儒,墨同為春秋戰國時期顯學,當時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說。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是分庭抗禮。戰國后期,墨學的影響一度甚至在孔學之上。
墨家同時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民間結社組織,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其最高的領袖被稱為“鉅子”或“巨子”,墨家的成員都自稱為“墨者”,所謂“墨子之門多勇士”。
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鉅子”。巨子由上代指定,代代相傳,在團體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以裘褐為衣,以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