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以字行。別字倉石,號缶廬、苦鐵、缶道人等。浙江安吉人。他是一位縱跨近、現代的杰出的藝術大師。詩、書、畫、印均能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當世譽為“四絕”。篆刻初學浙派,繼法鄧石如、吳讓之,中年后擺脫藩籬,高揚一空依傍敢于創新的精神,以石鼓文神意入印開拓新境界,并使用鈍刀切沖結合的刀法,創造出高渾蒼勁、氣勢磅礴的新風格,把六百年印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直至今天,他的藝術思想和風格,對國內外仍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缶廬印存》《削觚廬印存》等。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瀕生,號自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篆刻齊派創始人。早年曾業木工,二十七歲起習書畫篆刻,刻苦自勵,中年后,五次出游南北交友訪藝,一九一九年起定居北京。解放后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篆刻初學浙派,后取法漢鑿印,采用《天發神讖碑》等方折字法入印,布局奇肆樸茂,單刀側鋒直下,痛快勁辣,自創一家,稱譽印壇。有《齊白石印存》《齊白石詩文篆刻集》等。
趙時?(1874-1945)幼名潤祥,字獻枕,號叔孺,晚號二駑老人,齋名有娛予室、二弩精舍等,浙江鄞縣人。生于四明望族,家學淵遠。幼慧好學,青年時在福建著名收藏家、岳父林宅閉戶三年,潛心研究三代吉金文字、唐宋元明古跡,識見大進,傾力創作,筑基深厚。后鬻藝滬上三十余年,以品學文藝,馳名海內。工四體書,精繪畫。篆刻初取法浙派,后上溯汪關印風,力攻漢鑄印與元朱文印,逐漸形成嚴謹醇古、雍穆超逸的印風,卓成大家。學生沙孟海、陳巨來、方介堪、葉潞淵等均為當代印壇名家。又精鑒別,金石書畫收藏極富,且多名品精品。有《二弩精舍印譜》《漢印分韻補》《趙叔孺畫冊》等著述。
責任編輯:朱小雨、高佳晨
您的轉發與點贊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