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生之惡令斷
在此,佛弟子振作起他的意志,以克服已生起的罪惡、不善法。他努力地嘗試激發起精進力,振奮起他的心,而且勤勉不懈地努力。(6)
(6)《增支部》4:13;《佛陀的話》,頁58。
儘管努力調伏感官,煩惱還是可能浮現。它們從心識之流的深處,從過去積埋的內心深層涌現出來,凝結為不善的思想與情緒。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需要一種不同的精進方式,斷除已生起的不善法的這種精進,稱為「斷斷」:
它不會保留任何已生起的貪欲、瞋或傷害人的念頭,或是任何惡與不善法。它棄捨它們,驅逐它們,摧毀它們,促使它們消失。(7)
(7)《增支部》4:14;《佛陀的話》,頁58。
正如高明的醫生有不同的藥方來對治不同的疾病。同樣的,佛陀有不同的處方對治不同的障礙。其中有些可以普遍應用于所有障礙,有些僅適用于某個特殊的障礙。
在一次重要的開示中,佛陀解釋了五種方法以驅離散亂思緒。(8)
(8)《中部》20;《佛陀的話》,頁58。
第一種,透過與雜染念頭相反的善念來驅離它。
這就猶如一位木匠,用新的木樁把舊的木樁敲出一樣。五蓋中任何一個,都有其特定的對治方式,一系列禪修的刻意設計,就是用來削弱、摧毀它們的。當某個障礙生起,擾亂禪修的主要課題,我們可以交替應用對治的方式。或者對治方式,也可以當作禪修的主要課題,以用來對治禪修時某個反覆現前的煩惱所致的障礙。
然而, 要想讓對治方式在第一角色發揮效用,以成為障礙生起時必須使用的權宜之計,你最好對它有某種程度的熟悉,至少在一小段時期內,將它視為主要的所緣。
對治貪欲,一個通用的對治法是「無常觀」。它可以把執取的潛在支柱——認定所執物是穩定持久的隱含假設——敲掉;至于對感官樂(某種特殊形式的貪愛)最有效的對治法,則是思惟觀察身體的不可愛的那一面。關于這個部分,我們在下一章中會有詳盡的說明。
瞋恚的適當對治是修「慈心觀」,透過方法,將「希望一切眾生常住快樂」的愿心擴散出去,消弭一切瞋恨的痕跡。
要驅散昏沉與睡眠,則需要一種特別的,能激起活力的精進方式。有以下幾種方式:
觀想一個發亮的光球;
起身快步經行一段時間;
思惟死亡;
或者只是再次堅定要繼續奮斗的決心。
對治掉舉追悔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心移轉到簡單、并且會讓它平靜下來的所緣境上。
通常會建議的方法是「觀息法」:將注意力放在氣息的進與出。至于疑的一個特別對治法是「探尋」:去探索、提問、研究教法,直到解開疑惑為止。(9)
(9)個別對治每一種阻礙的完整方法,請參考念處經(《長部》22, 《中部》10)。相關章節的英文翻譯以及注釋的重點摘錄,可于梭瑪長老(Soma Thera)所著《念處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的頁116-26找到。
以上所說,是破除障礙的五種方法中的第一種,牽涉到的是在障礙與對治法之間一對一的排列。以下其他四種,則是運用普遍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運用慚和愧的力量,去除不該有的念頭。去思考這個想法是可恥、不光彩的,并思考它會帶來哪些不可意的后果,直到內心對它產生厭離,并將它驅逐出去為止。
第三種方法,是有意地轉移注意力。當一個不善的念頭生起,并且吵著要得到注意時,不要耽溺其中。這個人只要把他的注意力改放到其他地方,而把這個念頭關在外面,就像闔上眼睛或轉看別處,以迴避一個令人不開心的景物。
第四種方法,是運用完全相反的策略。不但不從不該有的念頭處轉移,而是直接面對它,視它為所緣之境, 細察它的特徵,探索它的起源。當這樣做的時候,不該有的念頭也會安靜下來,最終消失而去。因為不善的念頭就像賊一樣,只有在其運作隱密時才能作亂;一旦在觀察的監視之下,它也就被馴服了。
第五種方法,只能做為最后的一招:壓抑。狠狠地用意志力壓制不善法,就像強而有力的人把弱者推倒在地,用全身的重量牢牢地把他壓住不動一樣。
佛陀說,藉由善巧有智慧地運用這五種方法,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切思路的主人。
他不再是心的臣民,而是它的主人。任何他想思惟的想法,他就能夠去思惟;任何他不想思惟的想法,他就能夠不去思惟。即使不善的念頭還是偶爾生起,但他能夠立刻驅離它們,就像火紅的平底鍋,將偶爾落下的水滴蒸發為氣體一樣地迅速。
內容摘自《八正道--趨向苦滅的道路 》第三章
菩提尊者著 香光書香編譯組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