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每一個人的時候,小米都要精挑細選。
不少今天很成功的企業,
曾經都九死一生。
比如阿里巴巴,
1995年馬云帶領團隊做中國黃頁,失敗!
1997年馬云做網上的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失敗!
阿里巴巴今天的商業帝國,
其實最有價值的是背后的團隊,
尤其是馬云和他的18個聯合創始人。
想找的人才要最專業,也要最合適。
最合適,就是指要有創業心態,
有創業心態就會有更高主動性。
小米發OFFER前會給應聘者三個選擇條件:
一,可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薪酬;
二,選擇2/3薪酬,拿一部分期權;
三,選擇1/3薪酬,拿更多期權。
10%的人選了第一和第三種,
80%的人選了第二種,
他們持有股票,
與公司共同成長,戰斗力滿滿。
“所以我們不需要雇很多人,
我們的哲學是:少就是多,
一個靠譜的工程師頂100個平庸工程師,
最好的人本身有很強的驅動力。”
喬布斯說:
“我過去常常認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頂兩名平庸的員工,現在我認為能頂50名。我大約把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招募人才。”
據說喬布斯一生大約參與過5000多人的招聘,
組建A級團隊是喬布斯最核心的工作。
曾經,雷軍回應客服部門主管:
“做客戶服務這件事情,你是專業的,我是業余的。你搞得這么多圖表和計劃,說實話我看得不大懂。你專業,你自己懂就好了。咱們能不能不要這么多KPI數據?我只給你一個指標:怎么讓你的小伙伴發自內心地熱愛客戶服務這份工作?”
在雷軍看來,公司若忽略基本功,基本就萬劫不復。
“大家希望用奇招來逆轉困境,這是錯的。遇到困難一定是某個基本功出了問題,尤其對像小米上千億營業額、上萬名員工規模的企業來說,守正比出奇更重要。”
獵豹移動 CEO 傅盛曾感慨:
打工得有創業的心態,不然浪費的是自己。
正常人之間的智商、情商其實差距并不大,
但是總有一些人可以在職場快速晉升,
獲得了大量的財富,
而有些人卻數十幾年如一日,
一直停步不前。
這兩者之間的唯一區別就在于是否有創業心態。
什么是創業心態?
我們來看看一個創業者面臨的情況。
缺資金,缺高水平的人才,缺良好的市場環境。
好像沒法活了。
能抱怨嗎?
你找誰抱怨去,必須想辦法解決遇到的一切問題,
因為解決不了,就可能面臨關門大吉。
創業者對結果負責,
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的是如何解決。
打工者由于是對上級負責,
考慮的我是否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至于結果,如果完不成,
進行分析和匯報就可以的,
這樣的心態也就造成了兩者之間格局、成長速度、能力不一樣。
打工者心態是單純的販賣時間,
賣出一點是一點;
自我設限,任務還沒開始就先為結果做推脫“人手不夠”、“任務重”、“情況復雜”。
時間是自己的,
工作是老板的,
我可不是傻子了。
初到職場上的新人,
可能會遇到一些“老鳥”給你傳輸這樣的經驗:
“辦公室里關系復雜著呢,你可要小心那個誰,跟那個誰誰可一定要搞好關系喲,一個不小心隊沒站好,就要血霉的呀。”
他們不是傻子,
他們只是一個精明地打工者;
他們贏得了職場上每一次的戰斗,
卻輸掉了人生賽道上的整場競爭。
收費站大姐說:
“我已經 36 歲了,什么都學不會”,
華為35歲被裁員工說:
“我那么努力,為什么開除我?”
打工心態讓你很容易成為溫水里的青蛙,
機械的努力,
也只是延緩被淘汰的結局而已。
而另一種人卻持有這樣的觀點:
他們的人生就像一本主線清晰的小說,
不管主人公在做什么,
都是為整個故事的結局做鋪墊:
俞軍,人稱 “百度貼吧之父”。
他曾經的簡歷是這樣的:
長期想踏入搜索引擎業,
如有公司想做最好的中文搜索,
誠意乞一參與機會。
本人熱愛搜索成癡,
只要是做搜索,不計較地域,
不計較職位,
不計較薪水,
不計較工作強度。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只看重平臺是否能幫助自己實現抱負,
以創業者心態打工。
前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回憶:
當年,我進入微軟時,
只是一個寫源代碼編軟件的普通工程師。
我只能認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數第一,
事實上我也就是倒數第一。
但我工作時的心態,
就仿佛我是公司董事會成員一般:
我不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還能提出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還論證出方案的可行性。
在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
其實每個人就是一家無限責任公司,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
你要為自己人生的最終結果負責。
試著從賣時間變為掙能力的心態。
試著從局限眼前變為動態看未來的心態。
試著從不敢擔責變為迎難而上的心態。
因為,你就是自己的CEO。
文:余文磊
來源:創業視刊(ID:chuangs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