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福壽園
史鐵生說:
'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面對死亡,我們都要補課。
關于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而生前契約,則是死亡教育最好的工具。
生前契約時代的到來
目前,生前契約在美國的普及率達90%,日本也達到了75%,臺灣將近60%,而中國大陸,可能還不到1%。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它。
我們活在了一個不與別人交往也可以輕易獨自活下去的時代。
網上曾經流傳著一個孤獨等級測試
第1級:一個人逛超市
第2級:一個人去快餐店
第3級:一個人去咖啡廳
第4級:一個人去看電影
第5級:一個人吃火鍋
第6級:一個人去KTV
第7級:一個人去看海
第8級:一個人去游樂園
第9級:一個人搬家
第10級:一個人去做手術
有朋友看到這個測試之時還頗有幾分沾沾自喜,我竟然達到了9級,好厲害。
兩三年以前我國正式開放了二胎政策,從獨生子女到二胎,背后是我國持續十數年的低生育率,多個省份的養老金出現巨大缺口,以及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
可能很多人還感覺不到目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覺得父母都能工作,爺爺奶奶也都健在,可不爭的事實卻是獨居老人越來越多,他們也被稱為“空巢老人”。
很多獨居老人生前孤獨地過著日子,死后也無人料理后事,真正是“生無所依,死無所依”。
圖片來自網絡
關于這個問題,日本已經做了不少探索,人口老齡化的危害已經成為日本現代社會的病根。
日本NHK在紀錄片中將其稱之為“無緣社會”。
這種社會結構具體表現為高齡、無子、失業、不婚。
這樣的社會結構造就了這樣的一批人:他們活著,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沒有人和他們聯系。
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無人認領遺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的姓名,一生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骨灰認領布告。
目前,日本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約25%,7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約12.5%。
2017年上海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7.67萬,占總人口的21.8%;7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13.6%。
“無緣社會”這種現象,再過10年就會出現在中國的社會。
然而,我們還沒做好準備。
生前契約帶來什么
日本無緣社會下的老人為了死后有人替他們料理后事,于是選擇了生前契約。
用生前契約規劃自己的身后事,不僅僅是對自己負責的行為,更是對自己和親人的一種關懷。
圓滿的人生
生前契約,事前即溝通好關于葬禮的安排,避免親人在傷心之余還要面對葬禮種種繁瑣的事宜。幫助親人留下一個平靜的回憶,有助親人早日走出悲傷,接受事實。
圖片來自網絡
減輕親人的負擔,減少不必要的猜測
在我們意識清楚的狀態下對自己的身后事提前做出決定,這樣可以確保親人尊崇我們的想法,按照我們的期望完成人生最后的告別,有效減少親人之間不必要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