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5月,由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保利藝術博物館和保利藝術研究院聯合舉辦的「青花的故事」—— 景德鎮御窯遺址所出與海內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對比展將于新保利大廈云樓10層 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以探尋中國青花瓷器的源流發展為脈絡,涵蓋景德鎮御窯博物院收藏元、明兩代御窯青花標本九十件與海內外珍藏元、明青花器九十余件進行對比展覽。深度挖掘自青花發源以來,元、明兩代以青花為主線的陶瓷燒造歷史背景、人文背景,還原中國陶瓷史最為輝煌燦爛的一段佳話。
唐 鞏縣窯青花花卉紋盤
黑石號出水
備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唐 鞏縣窯青花執壺殘片標本
L:12.5cm
備注:重要私人收藏
14世紀中期元代,中原地區與西域乃至西亞的交通再次打開,使青花瓷器又一次與波斯文化、以及伊斯蘭文明進行深刻交流,自此使青花瓷走上輝煌之路。文獻記載,元青花使用西域進口的蘇麻離青料(或稱蘇泥勃青),因含鐵量高含錳量低,發色幽藍深沉,在鈷料濃重處會形成類鐵銹斑塊。紋飾上為滿足當地皇室貴族審美需求,既有對中國傳統的繼承,也有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模仿和創新之作。
元人繪 元世祖像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外青花內模印龍紋高足靶盞
10.2cm
備注:十面靈璧山居舊藏
元 卵白釉印龍紋靶杯
1988年御窯珠山北側風景路出土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元 青花水波云龍纏枝蓮花紋大罐
D:33cm,H:27.5cm
備注:十面靈璧山居舊藏
元 青花牡丹紋雙獸耳大罐
H:42cm
備注:兩慶書屋收藏
【詠嘆調——永宣四“神器”領頌蘇麻離青盛章】
永宣青花冠絕千古,由中、西亞進口的“蘇麻離青”鈷藍的青翠蒼雅與御窯工匠的妙筆點染,共同成就了中國美學之典范,為陶瓷藝術的一個高峰,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展覽中囊括永宣四“神器”,有“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明宣德 青花云龍紋十棱葵瓣式洗”,“明宣德 青花梵文海水異獸紋高足杯”,“明宣德 御制青花「永平安頌」高足碗”,其中“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為歐洲秘藏百年,于中國首次亮相。
永樂、宣德青花器既有中式傳統造型,亦有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源自或模仿西亞、北非地區的陶、銅、金、銀、玻璃等材質的器物造型。因所用蘇麻離青料高鐵低錳的特性,多發色濃艷,積料處往往有鐵褐色結晶斑。宣德朝所用青料有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和國產青料兩種,有單獨使用和組合使用等多種情況,呈色或濃艷厚重或深淺相間。此外,宣德時期官窯瓷器年號款的書寫規范得以確立,之后明清兩代御窯瓷器皆沿習之。綜上所述,永樂、宣德青花已經徹底擺脫了元代和洪武時期青花瓷的風格,開啟了明清兩朝青花瓷發展的新篇章。
明人繪 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宣德時期甜白釉器物乃宮中主要用瓷,永樂皇帝大量燒造白色瓷器應與其燕王時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風有關。且“白”亦為青花之底色,明初白釉器為同時期及日后青花瓷燒造的發展了給予了強有力的胎釉基礎。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明永樂 青花留白暗刻龍紋海浪大盤
直徑:40cm
備注:丹麥著名建筑家所羅門·塞倫森(Salomon S?rensen,1856-1937)舊藏
明永樂 青花海水白龍紋撇足梅瓶
1994年珠山南麓東門頭出土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云龍紋十棱葵瓣式洗
W:18.7cm
“大明宣德年制”款
備注:十面靈璧山居舊藏
明宣德 青花梵文海水異獸怪紋高足杯
H:7.7cm
“大明宣德年制”款
備注:繭山龍泉堂舊藏
明宣德 御制青花「永平安頌」高足碗
直徑:16.8cm
“宣德年制”款
明宣德 青花穿花龍紋僧帽壺
1983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明永樂 白釉暗刻纏枝蓮紋帶蓋梅瓶
高:40cm
明永樂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黃釉為清代后施)
H:36.5cm
【交響詩——“平等青”之成窯神韻】
成化皇帝本人的藝術素養頗高,而且御窯廠的工藝水平和管理制度愈發成熟完備,供御品的遴選制度極為嚴格苛刻。此時的青花瓷器“胎精釉亦精,高穆渾雅,同臻其妙”,成化前期使用進口青料,發色濃重渾厚,近似于宣德晚期青花。中后期選擇產自江西樂平陂塘的極優質國產青料平等青,紋飾淡雅沉靜,疏朗有致。成化一朝對瓷器燒造要求極其嚴苛,且不惜工本,是為明代青花的又一美學巔峰。
明成化 青花內梵文“三字明”海石榴紋臥足碗
直徑:13cm
“大明成化年制”款
明成化 青花團鳳紋碗
1987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纏枝山茶花紋宮碗
直徑:15.2cm
“大明成化年制”款
明成化 青花纏枝寶相花紋宮碗
1987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明成化 青花九秋圖罐
H:10cm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明成化 青花「竹溪六逸」雅集圖罐
高:23.5cm,寬:24cm
明成化 青花庭院人物紋碗 1987年御窯珠山出土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變奏曲——從石子青、回青到浙料、珠明料】
弘治青花依然選用平等青料,多發色淺淡,紋飾纖弱。正德皇帝崇慕伊斯蘭文化并信奉佛道,故官窯瓷器喜用阿拉伯文字和道教吉祥圖案做裝飾。除繼續沿用平等青料外,又新采用產自江西的“石子青”料,發色藍中泛灰。中后期又使用極為昂貴的進口“回青”料。《窺天外乘》載:“回青者出外國,正德間,大鐺鎮云南,得之……已知其可燒窯器,用之果佳。”
嘉靖皇帝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五年,史稱“嘉靖新政”, 后期寵信嚴嵩,篤信道教,長期不朝。嘉靖瓷器傳世主要以青花為主,造型多樣,陳設大器燒造頗多,燒造難度極大。因選用鈷料不同,嘉靖青花發色不一,使用國產鈷料者,發色藍中泛灰。典型嘉靖青花使用回青,成本極高,色料昂貴,僅限宮廷嚴格使用,所出青花發色濃艷泛紫。萬歷朝長達四十八年,早期仍沿用回青料,發色與典型嘉靖、隆慶時期青花頗似。同時又開始使用產自浙江省的鈷料,統稱為“浙料”,因此萬歷中后期青花瓷發色多藍中泛灰,遠不及前朝濃艷。明末清初過渡期至康熙年間采用優質的云南珠明料,此時國產料的成色與燒造技術日益成熟。
明弘治 青花內壬字云紋外龍紋盤
直徑:21.8cm
“大明弘治年制”款
明正德 青花卷草阿拉伯文五峰筆山
直徑:20cm
“大明正德年制”款
明正德 黃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盤
D:29.5cm
“大明正德年制”款
明嘉靖 青花三陽開泰仰鐘碗
直徑:16cm
“大明嘉靖年制”款
明嘉靖 青花八仙祝壽紋大葫蘆瓶
H:56cm
“大明嘉靖年制”款
明嘉靖 青花十六子嬰戲大罐
高:34cm
“大明嘉靖年制”款
明萬歷 青花五彩嬰戲圍棋罐
H:12.5cm
“大明萬歷年制”款
明天啟 米萬鐘制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
高:32cm
“天啟年米石隱制”款
明天啟 紀年銘文青花《三國演義》圖大筆筒
H:21cm
備注:兩慶書屋收藏
明崇禎 青花百子圖大筆海
直徑:25.5cm
【余音繞梁——晚明仿古與雍乾仿明】
嘉靖、萬歷時期青花,青花發色濃翠泛紫,恰與永、宣二朝青花器相類,故不乏有眾多仿前朝永、宣青花風格器物在官仿官器物上出現。這一特殊品種現象,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瓷器造型、紋飾和繪圖技法的多樣性。清三代皇帝尤愛古器物,所以仿古器物的燒造一直流行于清廷,青花仿古瓷也不例外。在宮廷《記事檔》中有多處記載仿器物的青花瓷器的燒造情況,如記載之“仿宣窯”、“仿成窯”、“仿嘉窯”品種等。清代自康熙朝始,皇帝多次傳旨令御窯廠以明宣德青花為楷模,精心仿制,即所謂的“官仿官”。由于用的是云南產的珠明料,故繪畫時采用點染技法追慕蘇麻離青之鐵銹斑效果。另有一部分仿燒器,紋樣靈感雖源自明朝,但繪畫則有明顯區別,帶有清官窯的韻味,體現了兩朝審美之區別。
明萬歷 仿宣窯青花外蓮瓣紋內纏枝花卉紋碗
D:20.5cm
“大明萬歷年制”款
清乾隆 仿宣窯青花花卉紋罍式尊
H:38.3cm
“大清乾隆年制”款
【文獻展——仇焱之抗希齋明瓷寫真集與歷代款識標本】
1943年 仇焱之舊藏明代瓷器寫真錄-節選(吳湖帆題簽)
33×40cm
明宣德 青花“宣德年制”篆書款器(殘)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應龍紋缸(殘)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
明成化 黃彩云龍紋碗(殘)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