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 月 31 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廣東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主辦,北京民生現當代美術館協辦的展覽 ' 王璜生:邊界 / 空間 ' 于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著名藝術史家巫鴻擔任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任學術主持,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任藝術總監。這是王璜生離開廣東九年后,首次以藝術家身份在穗舉辦大型個展,紗布、鐵絲、透明膠等隨處可見的物品,在他的手中化為引人深思的現代裝置藝術。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綜合報道。
“邊界”無所不在。此地與彼地、此時與彼時、現實與想望、安全與探險之間,總有可見與不可見的邊界。突破邊界是引進任何科學、文化、社會革新的先決條件,也是“當代藝術”最廣泛的定義。這是因為真正的當代藝術總是立足于現下瞬間去探索超出經驗領域的未來,它賦予自己的使命總是突破現存的視覺語言和觀念的邊界,去開拓藝術表現中的新的空間。
《界》,裝置、影像鐵絲網,2017
多年來,王璜生游走于多重身份之間,在藝術家、編輯、策展人、美術史家、美術館館長等角色之間不停地轉換,為藝術界呈現出一個多面而立體的王璜生。當然,每種身份的塑造都需要苦心經營、悉心琢磨,因為每個角色之間都有著高聳的專業壁壘,而王璜生深知這些專業的邊界在哪里,他拿捏得恰到好處。
《墻1010116之三》,紙本水墨拓印
王璜生是廣東揭東人,曾任廣東美術館館長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他長期以杰出美術館人的身份介入當代藝術的梳理和探索,創辦并策劃了 ' 廣州三年展 '、' 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 '、'CAFAM 雙年展 '、'CAFAM 未來展 ' 和 ' 北京攝影雙年展 ' 等大型展覽。而此次展覽,則是他離開廣東九年后,首次以實實在在的藝術家身份,帶著作品重回故地,舉辦的大型個展。
王璜生在向觀眾介紹本次展覽的作品之一《沙發》。
這樣看下去,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空間里,不同的呈現途徑里,存在著一種共同的生態。空間把它們界開了,又讓它們互為對照,互為僭越,形成一種特定的關系。這樣就把整個展覽看活了。我覺得“越界”有多重含義,這個展覽的呈現方式本身,就是不斷“越界”的呈現。
——巫鴻
巫鴻通過影像現場致辭
展覽現場
王璜生的藝術實驗充滿對邊界與空間的探尋和質問。如果說“邊界”的傳統含義離不開線性界限的意象,王璜生的線畫和線的裝置則通過打破這種意象顯示出線與空間互動轉化的新的可能,從而成為對視覺藝術當代性的一種表述。
這種線條的形態通過是漫長的、不斷回環的、不斷蔓延生長的,也就是通過線條的展開形成了圖像,形成了王璜生關于“邊界”和“空間”這個概念的總體圖像。在這方面,璜生的線條已經成為他作為藝術家的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符號或者說視覺符號,這也很引起我們的驚嘆。雖然中國自古重視線條,中國繪畫特別是水墨繪畫也以線條為主干,由線構形,中國人的線條表達就構筑了繪畫中的東方體系或稱東方特征。但是璜生筆下的線條是當代形態的線條,或稱線條的當代形態,他的線不是形的輪廓線,而是作為語言的線。他的作品越來越走向單純、純粹,越來越體現出線條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的價值。它既是表意的,是現實感受的抒寫,同時也是本體的,有其自主自發、獨立存在的性質,有其形式魅力。由水墨線條開始,他的線條又為其他媒介和材料所轉換,與特定的空間相關聯。
——范迪安
王璜生出生于一個有著濃重書卷氣的藝術世家,其父王蘭若先生更是粵東地區著名的藝術大師。去年,廣東美術館主辦了“與天為友——期頤晉五王蘭若藝術展”,王蘭若先生天真蒼勁的筆底功夫既得古人筆墨之靈韻,又兼容西洋的創作理念,這與其求學于上海美專諸家不無關聯。然而,王璜生并未沿著父親藝術道路走向傳統的中國畫創作,而是將自己塑造成一位極具當代氣息的文人藝術家,他用筆墨、鐵絲、紗布、玻璃等等多種材料詮釋出作為一個當代文人的社會思考,他在當代性和傳統性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述影》,裝置、影像,尺寸可變,2015-2018
《線象:心經》,138×69cm,2016
然而,王璜生未止于此,他是一個精力與魄力都極為旺盛的人,他為中國藝術界推出了眾多優秀的展覽和學術品牌的同時,也能夠兼顧修史寫作、傳道授業,當我們所有人都驚嘆其為中國的美術館事業發展做出的成就時,他又拿出了今天這樣一個體量的個人創作展,這無疑是在宣布一個藝術家身份的王璜生的強勢回歸。
《談話》,裝置, 90x110x55cm×2,2014
在一個最基本的層面上,他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的線條 — 這是他從中國古典藝術接受的一份豐厚禮物 — 被賦予強烈的空間性甚至成為空間的內在構成因素。不論是在二維的《痕象》和《游象》還是在三維的《纏》、《界》、《溢光》和《隔空》里,水墨、拓印和金屬的線條盤旋纏繞,猶如活物般營造和轉化著空間。這些營造和轉化消解了“線”的兩個傳統意義—或做為藝術表現的本體或做為描摹形象的手段。線因此既擺脫了“筆墨”概念中的自我邊界,也不再服務于因物象形的“輪廓”或“體積”等實用目的,而是在自發的生成和游動中不斷重新定義空間,同時也在對空間的重新定義中不斷消解和轉化自己。
《游象160312》,紙本水墨,69x69cm,2016
《箴象系列》,紙上作品,123x123cm,2017
“踰界”既誘人又隱藏危險,因為任何邊界總是被習俗和常規把守,因為邊界本身就是一個拒絕安全感的地帶。王璜生的作品因其連綿流動的線條而富于詩意的抒情,但也通過流動的不穩定性激發出心理的緊張和對轉化的焦慮。
在消費主義時代碾壓一切的時候,不應被遺忘的“邊界”與“空間”只有在當代藝術中才能被拯救出來。這批作品的創作過程無疑都滲透著某種觀念的指引,這與當代藝術的創作思潮是一致的,這些觀念無論持有何種價值訴求,其共同特征是把藝術內部的語言實踐與外部世界以某種方式聯系起來,從這兩方面的張力之中實現當代藝術之于生活世界的真實意義。
——李公明
《封口膠1》,攝影、專業藝術微噴,60x45cm,2018
《線·構圖·現實系列 》,攝影專業藝術微噴,46×36cm,2017
這種緊張和焦慮被一些關鍵細節放大,使抽象的線成為對歷史記憶和現實政治的隱喻。當盤旋游動的線條化為帶刺的鐵絲網和蒺藜,它們優雅的流動同時在刺痛著觀眾的感知。我們想到歷史上的偷渡者和現實中背井離鄉的難民,都是為了閃爍的希望而經歷踰界的危險,為求生而付出生命的代價。當鐵絲網被燒灼再包扎以紗布繃帶,當沾上紅色和黑色的繃帶在新聞紙上拓印,我們想到踰界造成的傷害以及療傷的希望。 當鐵絲網對照以虛無的玻璃并化為投影,我們想到人類的脆弱以及現實和幻想之間的轉移。王璜生的抽象藝術因此總是具體和實在的,既從觀念的反思中也從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懷中獲得生命。
廣東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致辭
著名美術史家、藝術評論家皮道堅致辭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致辭
藝術家王璜生致辭
眾多藝術界領導、嘉賓出席了本次展覽開幕式。其中,廣東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著名美術史家、藝術評論家皮道堅,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及參展藝術家王璜生先后致辭。
王璜生向廣東美術館捐贈作品
在開幕式現場,王璜生向廣東美術館捐贈了兩件作品,《箴·象》和《游·象》,廣東美術館副館長邵珊代表館方向王璜生頒發捐贈證書。
開幕式嘉賓合影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王璜生:邊界 / 空間
藝術家:王璜生
策展人:巫鴻
展覽地點:廣東美術館
展覽日期:2018.3.31-2018.4.20
(鳳凰藝術 綜合報道 責編/dbk)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這些2017藝術趨勢,你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