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總時長超過3個小時的史詩級黑白電影。整個電影籌備了10年之久,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講述了一個根據真人事件改編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叫奧斯卡·辛德勒,這個德國商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救了1000多名波蘭猶太人性命。
這部電影雖然是完成于1993年,但是整個電影的框架比上映時間久得多,可以追溯到1963年。最初,是一位二戰的猶太幸存者波德克·菲佛伯格發起的,他就是被辛德勒救下的1000名猶太人中的一個。
菲佛伯格為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決定將他的事跡公布于眾。
一開始,菲佛伯格找到米高梅公司,打算與其合作拍攝一部關于辛德勒的傳記影片,但最終沒有談成。直到1982年,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在遇見菲佛伯格后,被辛德勒的事跡深深吸引。后來,托馬斯·肯尼利出版了小說《辛德勒的名單》,一舉奪得布克小說獎。
這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了一篇《辛德勒的名單》的書評,斯皮爾伯格頓時被辛德勒的故事震驚了,他很好奇:“是什么驅使一個男人傾其所有去挽救那些無辜的生命呢?”
斯皮爾伯格首先說服了環球影業買下小說的改編拍攝權,然后在1983年初,拜訪了菲佛伯格,也答應了他在10年之后,會把這部巨作搬上銀幕。
但此時的斯皮爾伯格心里還不是很有底,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拍好這部電影。他找了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希望他能夠執導本片。因為波蘭斯基本人就是集中營的幸存者,他的母親死于奧斯維辛的毒氣室。
但波蘭斯基認為,一部電影應該不應該帶有私人感情在內的,如果是他執導的話,肯定會夾帶著強烈的仇恨,所以,他很惋惜地拒絕了斯皮爾伯格的邀請。
最終,在經過十年之久的資料收集與文獻調查之后,斯皮爾伯格決定親自執導《辛德勒的名單》。
其實,促進斯皮爾伯格下定決心拍攝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深刻的原因,那是因為當時,新納粹主義在柏林墻倒塌之后日漸抬頭,他認為有必要拍攝一部電影,來遏制這種不良思潮。
電影進入了選角環節。當時好萊塢最出色的幾位男星沃倫·比提、凱文·科斯特納和梅爾·吉布都希望能扮演辛德勒。但最后,辛德勒的角色讓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連姆·尼森拿到了。
這是因為在歷史中,辛德勒是一個讓人容易忽視的人,而且在納粹的眼中他只是個投機商人,完全沒有那種“大英雄”式的光環,正憑借著這一點,他逃過了納粹的層層盤查,救下了1000個猶太人。所以那些大明星因為形象太耀眼,不適合扮演“小人物”,而當時的連姆·尼森正符合這樣的氣質。
至于飾演反派納粹軍官阿蒙·戈斯的是拉爾夫·費因斯(“伏地魔”的扮演者),他是憑借著《一個危險的男人:阿拉伯后的勞倫斯》中出色的演技,得到了斯皮爾伯格的青睞。
就像斯皮爾伯格表述的納粹高級軍官應該是帶著“優雅且殘忍”的個性,拉爾夫·費因斯完全符合這個氣質。在電影中,我們能從他眼中感覺出仁慈的瞬間,但隨即又會變為陰冷。
為了演繹出形神兼備的殺人魔頭,費因斯不僅增重28磅、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材料,還請教了集中營大屠殺幸存者。
據說,在拍攝現場,一位從集中營幸存下來的歷史學顧問看到身著納粹軍服的費因斯時,竟然嚇得渾身顫抖。
1993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帶領《辛德勒的名單》攝制組抵達波蘭,在進入二戰期間克拉科夫集中營遺址,準備安營扎寨之時,突然收到全美猶太人協會從紐約發來的一封急電,上面寫著“請勿驚擾亡魂,讓他們安息吧。”
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斯皮爾伯格讀完的電文,一言不發。當即下令攝制組全體人員撤離克拉科夫集中營,轉移到幾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攝。與此同時,他獨自一人離開了攝制組,乘飛機直接飛往紐約向猶協致歉,他的謙遜和誠意令猶協全體成員無不動容。
這個舉動,獲得了猶協成員對這部電影的支持。當時,有一場在克拉科夫猶太區“清算”的戲,本來劇本中只有一頁的情節,一名幸存者志愿提供了家中的資料,斯皮爾伯格根據這份資料,把它改編到20頁,成為了時長為20分鐘的經典場景。
我們都知道,整個電影用的是黑白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的,為的是突出故事的厚重感。但是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穿紅衣的小女孩,她成為了全片的亮點。
其實這個女孩是真有其人。她名叫羅瑪·利高卡,一名集中營的幸存者。她出過一本傳記,名為《穿紅衣的女孩:一本自傳》。
在拍攝《辛德勒的名單》之前,這本傳記就激起了斯皮爾伯格的震動。因此,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將紅衣女孩處理成電影全篇的轉折性人物,讓她成為主角辛德勒心理轉變的一個契機。
電影中還有一個場景,是辛德勒因為在生日宴會上親吻一個猶太女孩而被逮捕。當然,在電影中這是為了體現出辛德勒“偉光正”的形象而設置的細節;其實在現實中,辛德勒并沒有因為親吻猶太女孩兒獲罪,反倒那三次抓進監獄的罪行,都是因為在黑市進行非法交易。
拍攝的時候,為了讓場景更趨向于歷史感,斯皮爾伯格找到了歷史顧問,讓他負責搜集三萬名臨時演員的服裝,歷史顧問與服裝設計師為此還專門去了波蘭張貼廣告尋找當年的舊衣服。所幸的是由于當時波蘭的經濟條件還很落后,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家中1930年代到40年代的衣服賣出去,所以這個任務很快就完成了。
《辛德勒的名單》共有126個有臺詞的角色,在整個拍攝期間一共雇用了3萬名臨時演員,其中兒童演員全都是“辛德勒猶太人”的后代。
經過這些努力,《辛德勒的名單》成為電影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之一。電影大賣之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拒絕接受該片的酬勞,他的理由是,如果接受了酬勞,那就是“吃人血饅頭”了。
時至今日,《辛德勒的名單》我們可以將它作為一部電影來看,也可以將其視為一部半紀錄片來看。如今坊間出現了很多關于辛德勒的“黑歷史”,其中不乏有“奸商”、“花花公子”、“詐騙犯”等等說辭。真相到底如何,我們無從知曉,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在當年如此高壓的環境中,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如此多的猶太人的壯舉,確實配得上英雄之名。文/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