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閃閃耀秦川---陪著兒子學文史)
薦福寺小雁塔
作為一個純粹的老秦人,有朋自遠方來,總會把他們領到小雁塔。有朋友調(diào)侃“你真會省門票錢”,我笑笑:“免費又有味道,我何嘗不去?”。我們在學校時,學生會組織編的校報名“新綠”,我們都是編輯部的,大家從來就對一些原汁原味,沒有沾染其它味道的東西非常感興趣,所以,我思來想去,西安城內(nèi),最能滿足的就是小雁塔、碑林和八路軍辦事處,但西安的歷史又特別和小雁塔吻和,于是這就成了“款待這類朋友”的最佳去處。
在古代,小雁塔的名氣甚至要高于大雁塔。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就指的是小雁塔。早在唐朝時,著名佛經(jīng)翻譯家、旅行家義凈法師在小雁塔譯經(jīng)講經(jīng)時,要求每天按時早起,寺內(nèi)的報時設備就是一口大鐘,清晨拂曉,聽到第一聲鳥叫時,鐘鳴聲就伴著東邊的日出響了起來,城內(nèi)清晰可聞。這口鐘多大多重我們不得而知,而現(xiàn)在薦福寺的鐘卻是咸陽武功崇教禪院的故物。這口鐘高3.55,重約8000公斤,金代鑄造,清康熙年間,從渭河河道發(fā)現(xiàn),經(jīng)認辨識為武功崇教禪院遺失。
小雁塔又叫“薦福寺塔”,它的修建是極富戲劇性的。唐高宗(李治時期)永徽三年(652年),朝廷投資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一座佛塔,用來安置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教經(jīng)典。又因這座塔以玄奘在印度時所見“大覺塔即雁塔”為藍本,又稱“大雁塔”。大雁塔:1.官建;2.藏經(jīng)塔;3.位于東側(cè);4.玄奘;5.陸路取經(jīng);6.基邊長25米,高64米。唐景龍(李顯時期)元年(707年),也就是大雁塔修好后55年的時候,由皇宮內(nèi)的宮人及民間人士集資,由著名的道岸律師組織,在薦福寺修建一座外形似雁塔,但又略小的塔“小雁塔”,這座塔是干什么用呢?相傳著名高僧義凈法師十分仰慕法顯、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風,于咸亨二年(671)經(jīng)由廣州,取道海路,經(jīng)室利弗逝(蘇門答臘巴鄰旁)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只園精舍等佛教圣跡后,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后又至蘇門答臘游學七年。義凈回來后,就在當時非常有名的長安佛經(jīng)三大譯場小雁塔開始譯經(jīng),直到79歲時在小雁塔圓寂。而小雁塔就是存放義凈所求所翻譯經(jīng)典的地方。所以小雁塔:1.民建;2.藏經(jīng)塔;3.位于西側(cè);4.義凈;5.海路取經(jīng);6.基邊長11米,高46米。官建有朝廷的威嚴,民建有民意覆舟的威懾。所以后來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東大慈恩寺和西薦福寺都得以幸存。
在唐朝時,塔雖屬于薦福寺但并未修在薦福寺內(nèi),薦福寺是在唐長安的開化坊內(nèi)的,而塔院是在安仁坊內(nèi),塔和寺隔街相望。唐朝末年,朱溫時期,位于開化坊內(nèi)的薦福寺被毀而安仁坊內(nèi)的塔院卻留了下來。至于原因,可能塔屬于佛教紀念碑式的建筑,屬于整個佛教而寺廟建筑卻屬于不同王朝所建吧。
宋朝時,這個時期迎來了短暫的休整期,加之宋尚文,長安很多寺廟都是在這個時間被重新修復的,比如:終南的寶林寺、香積寺、興教寺甚至重陽宮等。薦福寺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修繕,原來的薦福寺搬進了小雁塔塔院,塔和寺徹底融為一體,更有民間人士集資修繕小雁塔,我們今天看到塔身白土粉刷痕跡就是這個時間所為。明成化年間(朱見深在位)1487年陜西發(fā)生地震,小雁塔從上自下被震出一道寬一尺多的裂痕,一度成為它為“危塔”,不料34年后,也就是嘉靖時期的1521年,陜西發(fā)生8.9級大地震,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大地震”。此次地震中,小雁塔的裂縫又重新合為一體,百姓稱之為“雁塔神合”。其實這只是小雁塔眾多“神合”中最大的一次罷了。小雁塔經(jīng)歷1300年風雨,遭遇70多次地震,塔身曾經(jīng)三次開裂三次奇跡復合,塔身卻從未傾斜,絕不同于大雁塔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傾斜。小雁塔之所以如此“神乎”,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這正是古代工匠的偉大之處----他們根據(jù)小雁塔所處的地質(zhì)情況,特意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一個半圓球體,就和不倒翁下部的圓球一樣,這樣使得塔身受地震后壓力能均勻分散,另外小雁塔塔磚質(zhì)量非常好,硬度極高,敲之有金石之聲。過去甚至有個傳說---塔身開合能預測莊家收成,塔身合起來,裂縫小的年份收成好;裂縫大的年份,收成就差,據(jù)專家解釋,此種說法很有依據(jù),歷史記載也確實如此,據(jù)調(diào)查,裂縫的“大小”其實和地下水及空氣中的水分多少有關,地下水足,空氣濕度大,塔上的野草就比較茂密,地下水壓力增大,塔身的縫看起來就小,相反的比較干旱時,則裂縫就比較大。古人的一座建筑,在精益求精的建筑工藝下,竟有如此無心插柳的功能,這讓我們現(xiàn)在用現(xiàn)代工程設備建造的“草菅人命工程”、“豆腐渣工程”怎么好意思存在于這個世界。這又讓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不想了,不能再想了,想多了生氣更傷心。“神合”的痕跡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仍然存在,之后得到修復,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這條裂縫了。
之后清朝時,對薦福寺修繕最多,藏經(jīng)樓和南山門就是這個時候修建的,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基本形制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和其它寺廟不同,小雁塔除了唐末朱溫時期的損壞外,其它朝代都對這座古寺有修繕和保護,而對它損壞最多的卻是在民國時期。這個時期,小雁塔是作為軍隊駐地使用的,“護法戰(zhàn)爭”時期,靖國軍張義安、董振武、馮子明、李虎臣等部就曾以薦福寺為據(jù)點攻打陳樹藩軍,雙方激戰(zhàn)于此,使薦福寺受損嚴重。八年后,河南軍閥劉振華圍攻西安,在薦福寺交戰(zhàn)六天,金代的大鐘就是這個時候被劉振華的鎮(zhèn)嵩軍用炸彈炸裂的。12年后,抗戰(zhàn)爆發(fā),胡宗南又駐扎在薦福寺。等到解放后接管小雁塔時,塔內(nèi)陸宮垃圾如山,周圍樹木及房屋破敗。
小雁塔大雄寶殿的正南方,有四通巨大的碑石,東一《禮部劄(zha)付及薦福殿堂圖》,為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立,碑文記述宣德七年(1432年)至正統(tǒng)十四年初(1449年)番僧勺思吉修繕薦福寺的情況和奏請禮部“乞(刺)寺名”及禮部劄付的經(jīng)過。《重修薦福寺碑記》碑位于東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立,李因篤撰文,記載了心奧法師和紫谷禪師重修薦福寺的善舉。該吻作者為富平人,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韻學家、詩人,被時人稱為不涉仕途的華夏“四布衣”之一。《重修薦福寺碑記》碑位于大雄寶殿南西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立。這通碑石上刻有薦福寺當時的布局及規(guī)模。《敕賜薦福禪寺重建記》碑位于大雄寶殿南西一,明天順二年(1458)立。記載了宋政和年間及明代僧人勺思吉對寺院、古塔進行修繕的情況。碑石上刻有當時捐助及修繕寺廟人員姓名。小雁塔的碑石是比較多的,這和小雁塔后來的功能有關。唐時,學子進士及第后,可以在小雁塔題名,無比光耀。清代時,在西安參加武科鄉(xiāng)試考中的人,也仿效唐時,在小雁塔下刻石留名。“雁塔武舉題名”漸成風氣。現(xiàn)在的薦福寺還有15通這樣的題詞。
大雄寶殿的正前方,和四通碑石排列在一起的是兩排千年古樹。小雁塔是西安市內(nèi)千年以上古樹最集中的地方,共有古樹10棵,九槐一楸,距今在800-1300年,五顆國槐分布在中軸線東西,似老僧入定又似稽首禮拜,最老的一棵人稱“龍槐”,樹圍2.7米,高9.2米。其中幾顆古樹遒勁如龍,在精心養(yǎng)護之下,枝繁葉茂,非常壯觀,為小雁塔平添了幾分古樸。
目前,小雁塔為免費景點,在西安城內(nèi)人人皆知,很多老人在這里晨練跑步,但于外地游客卻知之甚少,甚至有很多人壓根不知道西安城內(nèi)還有這么一方安靜而極有韻味的去處。所以,對于西安的土著,如果用最古樸、最原汁原味的地方“宴請”朋友,并且您的這位朋友是個極富文化底蘊的人時,小雁塔和碑林將會是最合適的地方!
千年古寺,鬧市凈土,就如沙漠中一片茂密的森林,林子中又有清澈碧綠的水,我們渴時,可一捧冰泉入口,我們煩時,可靜坐樹下聽鳥鳴啾啾。祝福,薦福寺,祝福小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