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市規劃圖是“川”字形三條縱軸。其來源是在西安、西咸新區、咸陽三足鼎立時,西咸新區仗著省上直管的特殊地位,規劃了個大軸線或“新龍脈”,號稱大西安的主軸線或科創軸,并取得省上認可,而把西安的中軸線降為文化傳承軸或副軸線。其實西安的中軸線不僅是文化傳承線,還是經濟引領線,其南邊有航天基地和高新區,北邊是經開區和高陵裝備制造業基地,是西安真正的主軸線。西咸新區交西安代管后,為了不沖撞省上認可的兩軸線格局,永康書記在東邊又畫了一條線,形成了目前我們看到的“川”字形三軸線格局,這樣西安的南北軸線就自然成為主軸線了,其實東西兩邊的軸線是不存在的。西安只有一條中軸線,就是由南大街、北大街、長安路、未央路、長安大道、正陽大道構成的西安“龍脈”。在中國只有古都或某些古城才看重“龍脈”或中軸線,現代化城市和城市新區是不講究中軸線的,上海、天津、武漢、重慶沒有,浦東、濱海、兩江、鄭東也沒有。西咸新區是城市新區,為什么要搞一條復古的中軸線或“龍脈”呢?這條看了風水的所謂大軸線向南受阻于終南山,到不了陜南,向北受阻于九嵕山,到不了陜北,怎么帶動陜南陜北的發展呢?而且還會污染大西安的新水源地引漢濟渭的斗門水庫。大西安的新中心不是西咸新區的大軸線,而應當由西咸新區和咸陽共建,以灃渭三角為核心打造大西安的綠色新中心。而西安的中軸線通過210國道、包柳鐵路、包茂高速和包海高鐵延伸到陜南、陜北,是陜西的交通脊梁,依托這條交通脊梁才可以帶動陜南、陜北的發展。
其實大西安的產業和城市格局是“豐”字形的,而不是“川”字形的 。和高新區相比西咸新區還是一張白紙,建不成大西安的科創軸。西安東邊的軸線是人為畫下的,更沒有產業和市政交通作基礎。為了追趕超越,西安打算建設(3+1)4個萬億元產業基地,重點是構建科創、工業、服務業三條產業軸。其科創產業基地在航天、高新、灃東、灃西構成的科創產業聚集帶上,工業基地在渭北工業區、國際港務區、經開區、涇河新城、空港新城構成的工業聚集帶上,服務業基地在西安主城區、西咸核心區和咸陽主城區構成的服務業聚集帶上。這三條橫向的產業聚集帶與大西安的中軸線構成了一個“豐”字形結構,這是目前西安實際存在的產業和城市格局。西安的文化產業遍布全市,如曲江、樓觀臺、臨潼、浐灞、唐皇城、漢長安城、秦漢新城等,形不成一條文化產業聚集帶,而是分布在“豐”字形產業結構上的,凸顯了西安的歷史文化特色。這樣大西安就形成了(3+1)4個萬億元產業基地,為西安追趕超越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目前西安的經濟總量不到1萬億元,陜西的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時間不長,打造(3+1)4萬億元產業基地絕對是個追趕超越的目標,而“豐”字形結構是支撐(3+1)4萬億元產業的主骨架。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其第一個都城是“豐京”,這個“豐”字形結構標志著“豐京”的升華,寓意著古都西安的復興,會讓人民過上“豐?!钡纳?,重新樹起歷史的“豐碑”,再創昔日輝煌,重振漢唐雄風。
大西安的城市規劃,要立足這個“豐”字形結構的現實,進一步提升、完善、強化這個具有西安特色的“豐”字形產業和城市格局。應當通過戴帽穿裙,把西安南北中軸線打造成具有古都風貌的景觀大道、形象大道、地標大道。用軌道交通、城市快速和市政干道,把從紡織城開始的西安主城區、西咸核心區和咸陽主城區貫通起來,以幸福新城建設為示范,對西安東西郊老工業基地加緊改造,通過退二轉三轉型升級為現代服務業,完善提升大西安的服務業聚集帶,既為南北產業聚集帶服務,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西安南部要通過快速交通,把航天、高新、灃東、灃西串接起來,打造中國西部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大最強的科創產業聚集帶,引領大西安高質量發展。北部要通過交通網絡把渭北工業區、國際港務區,浐灞生態區、涇河新城、秦漢新城、空港新城整合起來,打造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的歐亞經濟綜合園區,支撐西安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西安的中部以漢唐長安歷史文化為特色,南部以秦嶺生態為依托,北部以渭河為紐帶,一個中國和世界獨有的“豐”字形結構的大西安就會展現在世人面前。(作者系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