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天文預報,2011年日食發生時間與地區如下:1月4日、6月1日和11月25日的日食發生在極區,7月1日的日食發生在高緯地區,會誘發厄爾尼諾。 根據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理論,計算出2011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10.5,2012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13。1997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12,但在那一年,卻發生了20世紀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熱帶太平洋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被打亂時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帶走熱帶降雨,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造成太平洋沿岸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發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干旱,干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嚴重影響。 首先臺風減少,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其次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干旱,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于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干旱高溫。1997年北方的干旱和高溫明顯。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發生后次年,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的次年。1998年特大洪水,厄便是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后,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幾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范圍干旱。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并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
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明顯而復雜,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厄爾尼諾年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二是長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遲;三是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四是全國大部冬暖夏涼;五是登陸我國臺風偏少。因此,如果2011年中國氣候偏干旱,2012年可能出現洪災。中國農業怕干旱,因此2011年上半年如果降雨偏少,物價仍然有壓力。2012年可能出現雷陣雨偏多年份,農業豐收在望,從而為物價全面下降提供了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