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國內外時事新聞
作者:羅馬主義
每逢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想起當年30萬同胞死在了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家仇國恥,讓很多人悲憤莫名,痛恨倭寇的暴虐,咬牙切齒,甚至遷怒于今天的日本人。
但是如果我們理性的想一想,中國和日本,是地緣政治的死敵。兩國在近代歷史上的沖突,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日本要崛起,就必須要擊敗中國,占領和殖民中國,才能獲得足夠的資源,和世界列強相抗衡,這是那個時代的生存法則。
在今天的新型國際關系出現以前,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我們和日本之間的關系。就好像牧人和野獸之間的關系。牧人如想好好放牛牧馬,就必須要消滅野獸,而野獸若想生存,就必須咬死牧人。
如果一個牧人被野獸咬傷了,他是應該痛恨野獸,還是應該好好的反省自己?而中國近代之所以被日本奴役欺凌,都是始于甲午之敗,而甲午戰爭為什么敗了?到今天,其實也沒有說得很清楚。
如果你是一個歐洲人,在甲午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有一家博彩公司開出賭盤,讓你選中國還是日本會勝?你一定會選中國。
為什么呢?因為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前,大清帝國看起來似乎復興了,左宗棠平定了回亂,收復了新疆,以強大的武力威懾,讓兩萬多沙俄軍隊不敢輕舉妄動。最后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個公平的條約《伊犁條約》。
隨后的中法戰爭中,雖然中國海軍吃了虧,但是完成了現代化改裝的淮軍陸軍,和西方強國法國人打了個平手,導致法國政府的垮臺。這讓當時的歐洲列強,大跌眼鏡,對大清帝國的軍事實力,刮目相看。
而且大清開始建造了大量的兵工廠,學會了制造無煙火藥和粟色火藥(苦味酸炸藥),電報線路也開始在全國建立,新式的機械工廠,也在沿海露出了萌芽,大清的國民總產值已經不亞于歐洲列強,人民也已經擺脫了戰亂的苦難,生活水平似乎也在提高。
而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開始被清廷上下的有識之士認同,大批的中國年輕一代,開始奔赴西方,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在甲午海戰中光榮殉國的鄧世昌,就曾經在英國去學習海軍戰術。
但是當甲午戰爭爆發了以后,人們才忽然發現,北洋水師已經十年未添新艦,而且缺乏裝有大威力炸藥苦味酸的炮彈。而淮軍陸軍為了保存實力,更是不戰而逃,這一切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們先要從翁同和這個人講起,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和他的父親翁心存,是兩代帝師,官僚世家,在清政府有很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光緒帝親政以后,靠著皇帝對老師的信任,翁同和基本上等于半個皇帝。
翁同和
而翁同和在甲午戰爭之前做了幾件事,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
第一件事,在1894年,翁同和給朝廷出主意,建議每年以3000萬兩的支出,讓德國人漢納根幫助清政府訓練10萬新式陸軍,并獲得統領權。在這個過程中,停止向淮軍湘軍和其他各類的練軍繼續提供武器,并要求逐步裁撤。
第二件事,停止向南洋和北洋水師,發放每年撥給他們的500萬裝備購買費,禁止購買新炮新艦,以及備用零件,這個政策持續了數年,恰好是甲午戰爭爆發前的幾年。
第三件事,在朝鮮局勢緊張以后,不顧李鴻章的反對,極力堅持向日本開戰,而且拒絕了李鴻章要求撥款,替北洋水師購買了新式炮彈以后再戰的要求。堅決主張立刻開戰,并要求讓淮軍和北洋水師馬上出擊。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朝廷這是要削藩。但是朝廷這個時候有擁兵自重的軍閥嗎?回答是,如果以國家為出發點,那是沒有的。如果以清廷作為出發點,那就是有。
實際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受限于他們的儒家倫理道德,并沒有取代清王朝的企圖。眾所周知,在剿滅了太平天國以后,天下所有有戰斗力的軍隊,都掌握在曾左李等人的手中。
特別是如果曾國藩打算謀逆的話,清廷唯一能做的,就是逃回東北。
但是曾國藩并沒有這么做,因為太平天國已經讓帝國元氣大傷,死傷過億,而西北和新疆由于回亂,事實上已經不在清廷的控制范圍內。如果曾國藩此時叛亂,國家必然四分五裂,再次陷入動蕩之中。
作為一個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曾國藩以天下為重,選擇了隱忍退讓,并配合清廷,以國家為重,為了消減國家的負擔,裁撤了一些湘軍,只完整保留了李鴻章的淮軍,作為他們的政治資本。
到了翁同和推出這些政策的時候,曾國藩和左宗棠已死,唯一還健在的只有李鴻章,雖然他對淮軍有很大的控制力,但是讓這些軍隊為國家效力,是他能成為軍機大臣的前提。這實際上是他和清廷之間的契約,雙方實際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中法戰爭中,他也信守了承諾,淮軍表現的不錯。
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他一直為清廷盡忠,看不出他有任何奪權的企圖,所以,保持這種默契,其實是清廷最好的選擇,恭親王當軍機大臣的時候,大家合作得就很愉快。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淮軍問題自然而然的就會解決。
但是翁同和這幾個政策一出,明顯打破了平衡,前兩個政策讓淮軍的將領們,包括李鴻章在內,對新皇帝的意圖產生了疑慮。而后一個政策,就是笨蛋也看的清楚,明顯是借刀殺人。
而甲午戰爭這場事關國運的大事,就這樣被作為一個政治斗爭的工具,在大家各懷鬼胎的情況下爆發了,北洋水師缺彈少炮,裝備已經落后,而陸軍將領為保實力,不戰而逃,戰敗不可避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命運的關鍵轉折點,從此以后的所有悲劇,都由此而起。而南京大屠殺要溯本求源,罪在翁同和,如果不是他那幾個愚蠢的政策,挑起君臣猜疑,又如果不是他極力主戰,又不給北洋水師撥錢,企圖讓日本人和淮軍拼的兩敗俱傷,那么日本就不可能打得贏中日甲午戰爭,也就不可能獲得馬關條約中的大筆賠款,有了第一桶金,從此一躍而起,把中國遠遠甩在了后面,讓我們在整個以后的年代里,變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
那么翁同和為什么要自毀長城呢?其實他既為了私仇,也是為了重新樹立滿清王室的絕對權威。下一篇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經過,感興趣的讀者,請繼續關注本公眾號。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