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害羞、低自尊、超敏感、討好他人、超我嚴,你是害羞自戀人格嗎?| 母愛缺失造成的時代女性特征



近年來,在我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一群女性來訪者,存在著“慈母意象”這一記憶特征。
我們稱她們為“害羞自戀”。





我意圖從幾個側面探索這一現象——

  1. 厭棄“慈母”身份。“慈愛母親”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母親意象,既遭到家族中男性的攻擊、貶損和虐待,又被家族中女性們厭棄,并且非常恐懼自己的女兒們認同這一角色。

  2. 害羞自戀。母親對慈母身份的厭棄,促發了原始依戀創傷。該創傷演變為成年后的價值核心空洞感,自體脆弱,受不了日常性的批評和厭煩,并對無條件的母愛有貪婪的渴求。其核心的自體客體關系配對是“拋棄性母親——脆弱的女兒”。

  3. 慈母意象投射到男性治療師。以上動力形成了這些來訪者在治療關系中,首先會“重男輕女”,男治療師成為她們選擇的重要依據。并體現為對治療師的長期“依戀”、尤其依賴治療師提供“溫暖”、“親近”、“在場”感。幻想這些“治療師之愛”是無條件的,從而可以彌補記憶中母愛在童年時期的缺失空洞。當欲望遭受挫折,就會期望治療無限期延長,保持和治療師“白頭偕老”的親情連接。(本文中不做詳述)

代際創傷和母愛缺失

父性缺席,近年來已經廣為人知。但正如每個成功男人背后都離不開一個賢妻良母的支撐一樣,每一個缺席父親的產生,也離不開母愛缺失這一文化土壤的孕育

母愛缺失,其產生,大約有如下歷史文化原因:

  1. 建國后1950~1980年代,大部分婚姻是強迫性的。比如說地主女兒必須嫁個工農子弟,才能在歷次運動中保命。這種婚姻基礎是夫妻對立乃至仇恨,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有幾位來訪者的母親,從小就告訴自己的女兒,“我嫁給你爸是為了保命。”

“我從你們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盼著你們長大,我就可以不靠那個男人了。”

  1. 建國后的文化,一直是不支持家庭婦女和母職功能。傳統母職,被認為是壓在女性身上的大山。母愛泛濫的女性,甚至可能被扣上小資產階級情調的帽子。

理想女性被定義為“不愛紅妝愛武裝”“巾幗不讓須眉”,女性的理想人格,從小到老,分別是“草原小姐妹”、“劉胡蘭”、“江姐”、“雙槍老太婆”,她們共有的特征都是熱愛事業、慷慨赴死、舍小家為大家的“女英雄”。

很難想象,這些女英雄們會贊同半年以上母乳喂養和全職母親的角色。

  1. 事實上,絕大部分城市人口中的母親,即便想要進行符合依戀理論的西爾斯育兒法,也沒有條件。

因為1980年代之前,母親們產假很短,而且她們往往必須表現出熱愛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義無反顧地才生完孩子就投入生產,把嬰兒們留給各單位的托兒所照料。而托兒所的老師們,接受的是當時流行的節制育兒法。

這個節制法除了要求養育者不抱持嬰兒,對嬰兒哭泣進行負強化外,對過度哭鬧的嬰兒經常會使用小劑量水合氯醛催眠。

以上三點已足夠讓大部分大陸女性厭棄慈愛母親認同,但還有其他因素的存在。

  • 如大多數父親在1980年代之前,基本上無經濟力量支持母職,更不要說支持全職母親。

  • 嬰兒出生前被賦義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 文革期間,不少父母親眼目睹子女毆打、批斗、舉報其父母,從而親子關系中充滿了提防和戒備。

但我們就此得出結論,母性厭棄這種現象僅僅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產物,未免失之偏頗。

該見解的局限很快被一些同行糾正,他們告訴我,港、臺地區個案中同樣存在著女性厭棄母性的情況。包括一向被中國人幻想母愛泛濫的日本,也有類似情況。(Jolivet,2005)

故而,女人們不再認同“慈母意象”,應該也是現代性的特征之一。社會主義文化,僅僅是所謂“現代化”進程的一股左傾激流,它和女性解放、自我的個性化傾向共同影響著我們的個案及其家族。

我們也不該忽視的是,母性厭棄也有一部分來自于對傳統的重男輕女文化的補償和反饋。早在《紅樓夢》、《金瓶梅》等明清小說中,就可以看到母性厭棄的蹤跡。

當前中國文化下的女性害羞自戀人格

這類來訪者有很多特征,如:

  • 女性以自己身體為核心的低自尊

  • 忽略身體或過度修飾身體

  • 嫉妒男性

  • 過度專注于發展職業競爭

  • 不少人大齡未婚,或者形成“婚內離婚”的關系

  • 往往伴隨性心理障礙,如性交疼痛、性感高潮缺乏等

但她們最突出的人格特質是比較接近西方心理學者命名的“害羞自戀人格”。(Akhtar,2000)

當我第一次介紹“害羞自戀人格”給學員時,遭遇到一片驚呼。

此現象如此廣泛,以至于我們幾乎不能稱呼它為“自戀人格障礙”,而只能說,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質。

害羞自戀人格主要有四大特點:低自尊、高敏感,怕人笑,超我嚴。(Ronningstam F.E., 2005,P.101-105)

  1. 自尊調節:低自尊感,阻止真實的自我評價(自我欣賞)和自我能力的發展,因為自己的抱負或夸大的目標而感到羞恥。會產生出補償性的夸大幻想,幻想自己是特殊的或完美的,無法承受批評。

  2. 情緒調節:高度敏感,低情緒耐受性,高強度的羞恥反應,害怕失敗,情緒抑制和疑病傾向。

  3. 人際關系: 在人際關系和職場抑制,不能展示自我,難以忍受來自他人的關注,對于羞辱和批評過度敏感,會變現為討人喜歡、謙虛和低調,存在真正理解他人的困難,無法告訴別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強烈的嫉妒感。

  4. 超我調節:過高的、嚴格道德標準和良心要求,嚴厲的自我批評,有不可達到的、隱藏的自我理想,容易感到后悔和內疚。

這些情況在病理學起源上似乎和“死母親”綜合征有類似之處,同樣起源于母職功能的缺失、“母親角色”的抑郁、慈愛母性的喪失,但是死本能似乎并沒有被激活,導致摧毀所有客體關系,最終抑郁性自毀。

我傾向的假設是,慈愛母性缺失更容易誘發男孩的“死母親”綜合征,形成日后的成癮、沖動自毀行為,而對于女孩,似乎更容易誘發“害羞自戀人格”。(Kernberg,2014)

當然不可忽視的另一個因素是,這類來訪者所缺失的慈愛,都或多或少地在父親、男友、丈夫身上得到了補償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來訪者往往有較高的社會成就

  • 這一方面來自父愛的滋養,讓她們通過好學、追求成就等等方式來補償母愛缺失的低自尊;

  • 另一方面,在很多企事業文化中,“害羞”、“自卑”,被認為是“謙虛”“不搶功”“在乎別人評價從而處處討好別人”,被認為是“有大局觀、有集體觀”。是比較適應其企業文化的。


本文于西園寺戒幢論壇后作者有更改
十分心理編輯時做了節選

關于蘇州西園寺戒幢論壇
我們已經做過兩次分享

如果你對這個論壇的內容感興趣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李孟潮

個體執業者,心理醫生(精神科主治醫師),精神分析者,著有《在電影院遇到佛洛伊德》等。


如需轉載此文,請聯系我們并取得授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來訪者的心理能動性
人的內部關系與外部關系
人格成長:從神入的共振,到恰到好處的挫折
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系列之46ー偏執位
自戀型人格的人,受害者是伴侶和孩子
母親貶低父親的家庭孩子容易形成自戀 自戀脆弱的人往往會使用理想化與貶低兩種方法來維持自尊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出国| 调兵山市| 阿合奇县| 石屏县| 武汉市| 潢川县| 红河县| 佛坪县| 康保县| 台安县| 万安县| 利川市| 什邡市| 普格县| 绥江县| 班戈县| 杂多县| 庆阳市| 宝鸡市| 拉萨市| 囊谦县| 秭归县| 莱西市| 蒙城县| 缙云县| 江源县| 泊头市| 三都| 黑水县| 威远县| 安化县| 肥城市| 扬州市| 晋州市| 甘泉县| 岳西县| 筠连县| 泌阳县| 清水河县|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