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葵的繁殖栽培管理技術
1 繁殖方法 主要有播種,扦插,組織培養等。
1.1 播種繁殖:春、秋季均可進行,播種基質使用按8:1:1混合的草炭土、蛭石和珍珠巖。播種前先將基質澆透水,然后把種子均勻的播入育苗盤中,覆蓋蛭石,厚度為種子直徑的3倍左右。用百菌清對播種箱進行消毒,搭拱棚,覆塑料膜。溫度20-23℃為宜,濕度保持95%以上。一周左右出芽均勻時,掀開塑料膜。由于育苗基質營養成分少,每隔10天噴一次葉面肥,可選用磷鉀含量相對較高的復合肥。同時保持室內通風,注意觀察有無病害發生。
1.2 扦插繁殖:除6~7月植株處于半休眠狀態外,均可扦插。以春、秋季為好。夏季高溫,插條易發黑腐爛。選生長健帶頂芽的枝梢,長約10-13厘米,或選有腋芽抽生的側枝,剪去葉片僅留頂端1-2葉,如頂端葉大可剪去1/3至1/2。以減少水分蒸發。插條切口為馬蹄形。由于天竺葵基部多為肉質,水分多,取下立即扦插易腐爛,故應置陰涼處,使之干燥后再扦插。基質常使用沙土、沙壤土或珍珠巖,插前將基質澆透水,然后插入,澆水將扦插縫隙密合后用百菌清消毒。扦插溫度15~18℃,一個月左右可生根。根長3-4厘米時可盆栽。扦插過程中如果用0.O1%U~I哚丁酸液浸泡插條基部2秒,可提高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率。一般扦插苗培育的苗株6個月開花,即1月扦插,6月開花;10月扦插,翌年2~3月開花。
近幾年來,筆者通過多年的經驗扦插繁殖天竺葵。其成活率明顯提高。具體做法如下:在植株上選取粗壯枝條,自頂梢往下,每隔4-6片真葉,或截取長8-10厘米一段,直到一般花后植株例行重剪高度為止,預先設計分為幾個插穗。然后,在距莖節下方0.5厘米處,小心地用剪刀環狀割斷或剝去皮層,寬度為0.2-0.4厘米,注意使枝條和葉片仍能夠在植株上挺立如常。這樣,一個枝條不脫離母體植株,可形成2個待剪插穗。由于環狀傷口的刺激使植株的營養和激素發生了變化,大約2-3周后,就會看到頂梢下面的大部插穗的頂端腋芽已被刺激萌發,并且環狀傷口在母體植株上也已干結愈合。此時可進行切斷,繼而將插穗一一截斷,置于陰涼通風處晾干,待插穗斷面又干燥結膜后,再扦插入事先備好培養土的盆中。插后澆足清水,以后要見干見濕,則三周后可以全部生根,成活率可達100%。離體前的環狀割、剝皮層,一方面直接縮小了插穗的半肉質斷面面積,而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阻斷了母體植株葉片光合產物的極性流向,使插穗基部在未剪前形成了寶貴的營養積累,抑或是沿傷口邊緣產生了愈傷組織,使傷口免遭感染,進而促進快速生根,在其內在營養狀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組織培養:天竺葵也可用組織培養法繁殖。以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加入0.001%吲哚乙酸和激動素促使外植體產生愈傷組織和不定芽,用0.01%吲哚乙酸促進生根。組培法為天竺葵的良種繁育和迭育新品種提供了新的途徑。
2 栽培管理
天竺葵扦插生根后立即上盆,苗高12~15厘米時進行摘心,促使產生側枝。盛夏高溫時,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這時它們新陳代謝緩慢,生長停滯。應將休眠的植株放到蔭涼、通風地方,要嚴格控制澆水,此時澆水過多,盆土太濕,葉片常發黃脫落且易爛根。澆水過少,又易使根部萎縮,而以保持盆土稍濕潤為宜。停止施肥,休眠期間由于生理活動極微弱,不需要肥料。莖葉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但氮肥不宜施用太多,以免徒長。莖葉過于繁茂需停止施肥,并適當摘去部分葉片,有利于開花。花芽形成期,每2周加施1次磷肥。為了控制植株高度,達到花大色艷的目的,除選擇矮生天竺葵品種以外,生長調節物質的應用十分重要。當天竺葵定植于 l2厘米或15厘米盆后2周,可用0.15%矮壯素或比久噴灑葉面,每周1次,噴灑2次,每天光照14~18小時,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天竺葵的高度,提供優質的商品盆花。花謝后應立即摘去花枝,以免消耗養分,有利于新花枝的發育和開花。一般盆栽3-4年老株需要重新進行更新。冬春花期,應放陽光充足處,否則葉片易下垂轉黃。雨雪天增加人工輔助光照,對開花更為理想。
3 病蟲害防治
生長期如通風不好和盆土過于潮濕,易發生葉斑病和花枯萎病。發現后應立即摘除以防感染蔓延,并噴灑等量式波爾多液防治。蟲害主要有紅蜘蛛和粉虱危害葉片和花枝,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l 0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