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到底,這就是一個資源管理和效率提高的問題,我的答案就是本文的標題: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很多人應該聽說過《斷舍離》這本書,其實還有一本也不錯:《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兩本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所期望表達的思想,都是“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熱忱,投注在‘真正心動的事’上,需要整理的不僅是物品,還有自己內心深處的愿望。”
就此,說說小樂個人體會。
在這次的假期里,我有心整理了一下歷年辦過的信用卡(基本已銷,但留著實體卡片),得到一個驚人的數目:27張?。ó斎?,比之很多朋友并不算什么)回想當初辦卡的初衷,無非是為了活動、為了開卡小禮品、為了卡面主題、為了積分兌換禮品,等等,當時還有過個現在看來蠻幼稚的想法:最好每個銀行都能有幾張卡,這樣好的活動都能不落下。但現在回過頭再去想想,基本上就沒參加過幾次活動,拿到的小禮品也沒派過多大用處。也不是沒有做過取舍,但每遇有此念頭的時候,總覺得:既然花精力辦了,指不定啥時候還能用上呢,最后一張沒銷,以及......出現過2、3次因閑置卡未刷夠次數而導致的年費還款逾期。
這種局面,直到我關注了信用卡使用,尤其是讀過以上兩本書后才逐步改觀,并延續至今。所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比如說:每一次消費都非常清楚自己刷每張卡的目的是什么、怎樣做到在正常的生活消費中自然獲得盡可能大的反饋價值、如何合理利用手上的信用卡資源合法合規的獲得生活/出行品質的提高......讓刷卡消費成為一種自然輕松的享受,并且很意外的,在工作上,資源管理與效率提升的能力也獲得了顯著增長,而這一切都是信手拈來,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與腦細胞。
我想,這也是令我堅持更新“何樂不為”這一訂閱號的最主要動力:不僅僅是讓更多人了解信用卡、航空里程、酒店計劃這三塊領域的技能與技巧,也不是不定期的發布一些活動公告,而是希望通過分享與交流,讓更多人感受到個人思維、行事方法以及生活品質等方面那種因此而來的潛意識增長與提高。
后附
今天沒喝酒,也沒嗑藥,只是有些想法不吐不快。最后附上我的選卡思路:
第一步:根據自身情況,首先考慮哪些信用卡是可以辦,當然,還要用得起(主要指有剛性年費的那些);
第二步:列出希望通過信用卡實現的事情,比如:透支、最長免息期、餐飲打折、優惠活動、刷卡有積分、積分可換里程/禮品、免貨幣轉換費、保障與安全、訂酒店、訂機票、免費接送、加油、附贈延誤險/航空意外險.......等等,盡可能的全,但也沒必要搜腸刮肚;
最后,在上述功用列表里,篩選出必須(或者說首選)通過信用卡實現的,比如:透支、積分價值、積分可換里程、免貨幣轉換費,根據以上特性,最終確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至于那些不是必須通過信用卡才能實現的,或者幾乎很少用到,我想,能精簡就精簡吧。
以上所有觀點都只是小樂個人想法與思考,并不要求、更不強迫瀏覽這篇文章的您認同或接受,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百花齊放,在2014年最后的沖刺季開始之初,寫下這篇文章,就算和大家探討、并做一些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