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2018級候選榮格分析師三年連續(xù)培訓課程《擴充技術(shù)第二講·榮格怎樣與夢中意象工作》,主講人:John Beebe。
整理:蔣芳芳 趙南堅 呂春紅 楊希景
校對:陳軍 楊莉娟 周英
今天我們繼續(xù)講擴充分析,今天講課的材料大家可以在《榮格全集》第七卷,即《分析心理學兩論》里看到。這是榮格首次將擴充分析技術(shù)表達出來的書籍。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看這一卷。榮格在這一卷里面,投入了大量的篇幅將擴充分析作為一種夢工作的一種技術(shù)。
榮格認為工作夢或者進入無意識的方法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我們需要認真、逐步地去工作。榮格在這個過程中強調(diào)我們要減少弗洛伊德式工作夢的方法,要給我們的直覺功能留出一些空間。要保持我們某一些材料或者某一些夢的材料的完整性,并且添加一些與之相比較的材料,讓它變得更加豐富。這種整合的方式也能夠幫助我們將夢整合到意識層面中。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講述一下榮格是怎么將夢整合到我們可以理解的、可以意識化的狀態(tài)當中的。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她當時學的是藝術(shù),她工作非常努力,也非常有天賦,但她每天為未來的發(fā)展感到擔憂,她一直非常努力地在工作室里工作、繪畫,她也憧憬著有一天將辦一個類似于畫展這樣的活動,能夠?qū)⑺漠嬜髂軌蚬加诒姡尨蠹倚蕾p。我當時對夢做研究,然后也對夢這一塊感興趣,她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她就跟我說了她的一個夢。
這個夢的場景發(fā)生在她的工作室里,她夢到了一個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shù)大師,大概是十六、十七世紀的,她想不起那個大師的名字了,諸如米開朗琪羅、達芬奇等級別的大師。但是那個大師說“我知道你是誰,我關(guān)注你的作品很久了”,然后這個女性朋友就說:“我也不知道你怎么看到我的作品的,我還沒有對誰公布過,也沒有開過這樣的畫展”。之后大師就說“我其實看你的畫很長時間了,關(guān)注很久了,我知道你的畫挺好的”。
我當時的分析師是一個瑞士人,他當時跟榮格在榮格研究院學習,受榮格式訓練,也接受馮·弗蘭茲的督導,他在50時代是當時非常有經(jīng)驗的一位分析師。我就把這個夢告訴我的分析師了,分析師就給了我一句話:你的這個朋友和她的天賦相遇了。
我的分析師是在瑞士的榮格學院里面接受訓練的,榮格分析學院是在1947年開始創(chuàng)辦的。他早期(1949年)在那里受訓,接受了比較完整的經(jīng)典式訓練。榮格把這個夢濃縮成一句話進行一個整合性地表述:她遇到了她的天賦,她遇到了她的智慧。這個就是榮格所說的合成。這個過程就好像我們在做一些手工,或者做一些菜之類的東西,我們把不同的東西都混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一個比較核心的,比較完整的整合性的過程。
之后我們把這個夢與弗洛伊德式地分析師進行交流,他們覺得,也許她希望成為有名的畫家,成為一個名人,成為名揚天下的這樣一個愿望。另外,她看到那個意大利的經(jīng)典大師來欣賞她的作品,就是一種自戀,是這樣的幻想的表現(xiàn)。
如果從依戀或現(xiàn)象學方面來理解的話,也許她這個夢又是一種過度補償?shù)姆绞剑驗樗齼?nèi)心有一種對自己的作品、狀態(tài)的不安全或者不穩(wěn)定的感覺,所以她希望通過這種世界級的、甚至是成為大師的這樣一種認同,這樣的欣賞,來補償她內(nèi)心的不穩(wěn)定感。我們從現(xiàn)代流派科胡特自體心理學來看,這是一種自大夸張的自體的表現(xiàn)。
如果對科胡特比較了解,科胡特會認為這種意大利式、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家是一種高大的、父親般的形象,那只是從藝術(shù)本身對藝術(shù)家的一種移情;另外,她之前對自己這一種夸張的認識,是她希望通過與意大利式的、經(jīng)典的藝術(shù)家融合的過程,來獲得融合的、夸大的自體的一種表現(xiàn)。
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哪個流派來理解都有她的道理,但不管從愿望的滿足也好,從深層的內(nèi)心愿望也好,或者是心得、感受也好,都可以看得出來,她是特別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公布于眾、名揚天下。
我的分析師基于榮格式的分析方法,通過合成的方法,希望將夢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成一個我們可以理解的,可以意識的一種表達或者狀態(tài)。
我的分析師告訴我:她遇到了她自己的天賦,遇到了她的智慧。相對于另外一種看法,即她希望名揚天下,希望自己的作品變得有名。這是兩個不同的取向的表達,這種模式是更加合成的取向。相比之前那個是一種分解式,或者說是一種其它的方式,是讓夢者的這種狀態(tài)能夠自己站立起來,或者說讓自己能夠發(fā)展起來。
榮格跟他的學生反復強調(diào)的是:我們應(yīng)該讓自己傾聽夢,聽夢在敘述什么,而不是讓我們這些分析師頭腦里面的東西,去解構(gòu),或者說進入到夢里面。
夢里面的所有跡象表明,那些意大利大師們都是見過她的,認識她的。這個女性,這個我認識的朋友,她也能夠和這個大師相遇,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她和內(nèi)心的智慧、天賦相遇的一個狀態(tài)。我們需要重新評價這個關(guān)鍵詞:相遇,這種相遇是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是一種互相我認識你,你認識我,然后我們都相互的了解,相互的欣賞,然后我們在這個地方遇到。
她說對這個夢自己也做了一些聯(lián)想。她不記得這個大師的名字,但是她好像看到其中一個大師的作品,好像是在這個畫作上面,有一個蠟燭之類的燭臺。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后,我的分析師就更加確信,她并不只是簡單遇到一幅畫作,一個大師,而是她可以在這種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夠創(chuàng)造某種特定作品的大師。也就是說她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特定的畫師,而是她內(nèi)心的一個可以創(chuàng)造的,有天賦的、有智慧的一個人物的展現(xiàn)。
在英語里面,她夢到了她的天賦或者智慧,其實在中文里面有兩部分也是一樣的:一部分是她遇到了她內(nèi)心的智慧或者天賦;第二部分是她被她的天賦、智慧所認出來了。這是一種相互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她自己是主體,認識到那個天賦;另一方面那個天賦作為主體,好像也認識到了她。她們之間是相互認識的過程,總之拯救她的就是她的天賦。我向她解釋我對她的夢的理解,她很高興。
就是這樣,我們轉(zhuǎn)換成一個我們可以理解的,可以意識到的說法或狀態(tài),可以讓她清楚地了解到這個夢想要表達什么。
我之所以跟大家講這個例子,其實是想告訴大家,這個夢不需要做擴充分析。我的分析師用經(jīng)典的榮格工作方法來工作夢,就是傾聽夢所訴說的所有內(nèi)容,而不是將我們所知道的所謂的理論和方法,去過度地掩蓋夢本身的一些內(nèi)容和光芒。
也并不是說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去工作夢,就是好的,就是必要的。當然,這個夢之所以可以不用這些所謂的擴充分析的方法去工作;是因為這個夢的內(nèi)容本身包含的人物也好,情緒也好,這個意大利畫家,這個女性等信息都是相對容易的、簡單的、可以去理解的,也沒有什么過多的不不太清晰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傾聽夢所敘述的內(nèi)容,而不去使用任何的方法讓夢的更多的信息或者更多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出來。
榮格非常喜歡瑞士塔木德的一句話:
夢,自己就有解釋。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xù)講,榮格如何使用擴充分析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