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霸凌更可怕,是大人的無所謂。
近日,某小學一名小學生在學校遭受同學霸凌,其媽媽憤怒譴責校方和施暴者家長的文章,引起許多家長對校園暴力的關注。
這件事的起因是兩個與受害者同班的男生惡作劇,趁受害者在男廁所隔間小便時,把廁所紙簍的廢紙扣在他的頭上,男孩臉上和身上弄的都是排泄物,這讓他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被欺負的孩子因為受到了突如其來的精神刺激,導致精神出現急性應激障礙,致使短期內無法正常上學。
注:急性應激障礙,一種由劇烈的、異乎尋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續困境的作用下引發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恐懼體驗,麻木、回避,情感遲鈍等等。
受欺負孩子的媽媽與校方及施暴學生的家長交涉,要求對方道歉,并要求保障孩子的安全不再次受到傷害。校方和施暴者的家長卻因孩子調皮不懂事,即不道歉,也并沒有引起重視,只是定性為“有點過分地玩笑”。
顯然,這個孩子是受到了校園霸凌,霸凌也給孩子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影響。但校方和施暴的孩子的家長,卻認為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男生之間很正常。
事實上,校園霸凌的情況,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普遍和嚴重,但是卻往往會被學校和家長所忽略。
什么是霸凌行為?
霸凌(bullying)一詞主要在我國臺灣地區使用,是對西方bullying一詞的音譯。霸凌,又稱欺負或者欺凌。我們說的霸凌,主要是指發現在學校的暴力行為,它是一種攻擊性的行(Bullying)為,會對他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困擾,并且在一段時間內重復進行。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經常是沒有緣由的。霸凌者可能毫無理由地就對受害者進行攻擊和傷害。
霸凌有兩個特點。第一,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力量不平衡。例如霸凌者會利用自己身體更強壯、或是掌握對方的把柄、或是自己受歡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傷害對方。第二,霸凌會經常會重復發生。它并不是只出現一次,經常會再次出現。
在全球范圍內,霸凌都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根據臺灣(大陸缺乏數據)一項針對4,347名中學生(7年級~12年級)的調查顯示,有10.7%的學生被霸凌,10.9%的學生霸凌過別人。
霸凌會產生什么影響?
被欺凌的孩子可能表現出這些現象:衣服丟失或者被撕壞,身上無法解釋的淤傷,對上學恐懼、焦慮,或者無法解釋就是不愿上學,逃學,情緒化,退縮行為,成績一落千丈,沒有朋友,食欲下降,問家長要很多錢,理由是交補課費或者餐費,睡眠容易驚醒。
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童年時遭受的霸凌,其影響可能會從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中年。
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的數據資料,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研究結果表明,那些童年時期曾被欺凌過的孩子,人生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無論是偶爾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這些孩子們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此外,童年時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郁、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也就是說,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和認知影響在40年后之后,仍然持續影響他們的生活。
研究小組還發現,童年時經常遭受霸凌與受教育程度較低存在一定聯系,有過這種遭遇的人在50歲時面臨失業或領較低薪水的可能性更大。與此同時,童年時期有過霸凌遭遇的孩子50歲時和伴侶或者配偶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更低,在生病的情況下更少給朋友們打電話,最近一段時間與朋友碰面的可能性更小。相比起那些沒有類似遭遇的同輩,曾經在童年時期遭受過霸凌的孩子不僅對于自己現在的生活更加不滿意,并且對未來也更為悲觀。
研究者寫道:“童年霸凌傷害為何會造成長大后心智健康、體能健康與認知健康都呈現貧乏狀態,其發展機制目前仍然不清楚。”有一種可能是,霸凌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壓力“嵌入”到某些基因,影響了支配應激反應、情緒和環境敏感性的激素和大腦化學物質。這些早年出現在生活中的痛苦征兆若是沒有被治療,長大后可能會形成抑郁或焦慮的來源。第二種可能是,一個人一開始遭受到霸凌傷害,將帶來更多來自同伴或成人的傷害,霸凌行為制造了一個持續一生的受害循環,幾乎影響到生活的所有領域。
孩子遭遇霸凌,怎么傾聽,孩子才愿意說
在孩子遭受霸凌行為后,往往存在這樣一個現象:父母非常渴望去探討霸凌行為,但與此相反,孩子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與父母交流這個話題。家長越是想打聽,孩子就越退縮;家長越是想把話題向前推進,孩子則越是會用找借口、縮小問題、打斷話題、沉默,甚至完全否認問題的存在等方式去推脫談論它。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孩子不愿和自己的父母談論自己被霸凌的事情呢?我們來看一下一些曾經受過多霸凌的孩子的回答:
“如果我告訴我的父母,他們會把這個當成天大的事,還會告訴大家我發生了什么。”或者 “如果我告訴我的父母,他們會沖進學校要見校長,這對我來說肯定會把事情搞得更糟。”
對于被霸凌的孩子來說,可能會存在以下幾種擔心:
擔心被報復
首先,他們會擔心家長去學校、或者去找那個欺負他的孩子解決問題,而家長這樣的解決方式,可能會讓霸凌者心生恨意,使霸凌升級,從而更變本加厲的欺負自己。
擔心自己沒用
其次,對遭受霸凌的孩子來說,自己無力反抗會帶來很多的挫敗感和自責感,但是家長去學校找老師,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用,還得靠家長解決這些問題,就更加證明了自己的軟弱無能,因此會感到更加的挫敗和自責。
擔心讓更多人知道
最后,孩子會覺得被霸凌雖然很痛苦,但只是自己的事情,也只有一少部分人知道。但是如果家長的出面,相當于是把自己的隱私公開,可能會讓更多的同學看熱鬧。學齡期的孩子,本身就有著較強的自尊心,如果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情,也會更加重自己的羞恥感。
孩子的種種心理都有著他們自己顧慮和擔憂,也足以見得他們內心在經歷霸凌后嚴重的安全感缺失。那么,作為家長、教育者以及其他值得信賴的成年人,應該做些什么來讓孩子感到足夠安全,從而愿意向他們傾訴被欺負的事情?當孩子需要幫助時,你如何讓你的孩子感到被支持并愿意向你傾訴,而不是感到尷尬或者危險?
如果問學齡的孩子,假如你告訴家長關于霸凌的事情,你希望他們如何回應你?孩子們最常見的回答是說,“我只是希望他們能聽。”“我希望他們給我一些建議,但讓我自己先試著處理它。”
這5個步驟可以孩子有安全感來談論同伴的攻擊
當孩子講述霸凌事件的時候,如何很好地傾聽和做出有幫助的回應,以下是給家長和專業人士的五條指導建議:
1. 保持冷靜
首先,當孩子愿意給你講述霸凌發生的情形時,請保持冷靜,不要驚慌。他們談論受害時的狀態可能是平靜的也可能是可怕的,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作為一個能夠幫助他們的成年人,你都應該很好地傾聽并做出回應,讓孩子們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你堅定的反應可以幫助孩子形成他的態度,這也意味著你們將開始一起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2. 對孩子共情
接下來,對孩子表達共情是很有幫助的。有時只是簡單地說:“對于你身上發生的事情,我感到很難過。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向這個孩子傳遞出這樣的信號,他們所描述的事情并不只是成長過程中一個'常態',你對于他們一直以來所遭受的殘酷對待感到非常痛心。
3. 感謝孩子
第三,告訴孩子你很感謝他可以有勇氣告訴你這件事。勇氣對于克服恐懼、尷尬和自我懷疑是一個重要的肯定。同時,也可以肯定他:只有你愿意談到這個事情時,家長才有機會可以幫助他,這也是很了不起的。比較有效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氣告訴我這些,盡管這么艱難,你卻依然愿意告訴我,謝謝你的信任。”
4. 鼓勵解決問題
當孩子可以開始講述霸凌,就意味著問題解決的過程已經開始了。讓孩子們在問題和解決方式上能夠有控制感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幫助的,成人也可以對他們給予鼓勵,比如:“你不用獨自面對這些,讓我們來一起找到解決方法。”但是,要讓孩子先提出一些自己思考的具體細節。
有一些孩子可能會因為憤怒和沮喪,而提出一些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想法;而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習慣了家長幫助他們解決所有問題,他們會覺得找到的解決方法對自己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但時不論哪種情況,成人要做的都是繼續支持孩子,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并且繼續向他們保證,會和他們一起來解決問題。被霸凌的孩子有沮喪情緒,很多是來自于無助感,所以成人要做的就是在傾聽、支持、確認以及思考解決方法當中讓孩子能夠重新找到力量和控制感。
5. 追蹤隨訪
最后,和孩子談論霸凌之后進行追蹤隨訪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霸凌并不是一次單一的殘酷的行為,它經常重復發生,所以成人和孩子間一次有幫助的對話不可能解決整個問題。在最初的談話過后,成人應該時時和孩子保持聯系,確保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持續地給予支持,跟他們討論哪些方法是有效的,修正那些不是很有幫助的方法,確保你和他們已經能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父母還可以做什么?
如果霸凌事件發生在學校,父母可以和孩子的班主任聯系,約定時間和老師見面。可以詢問老師: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受到欺凌,是否是因為孩子的過失?孩子是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有沒有其他孩子也遇見這樣的情況?施暴學生的家長是否了解此事?
如果孩子不愿霸凌者知道自己已經告訴了老師,父母還可以要求老師和校長對整件事情保密。和老師會面幾天之后,父母可以向老師詢問調查的結果。如果請老師介入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后,孩子繼續受到欺凌,父母可以聯系校長,表明和班主任已經取得,但現在孩子還是受到欺凌,可以有什么解決辦法?
如果請校方介入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后,仍然得不到合理妥善解決,那么父母可以考慮給孩子轉學。
如果孩子因長期受到霸凌導致抑郁、低自尊、社交困難、焦慮和恐懼等其他問題,父母也需要帶孩子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總之,父母對孩子狀態改變的敏銳覺察,對霸凌情況的掌握,和老師及學校的溝通,以及是否能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身后支持和幫助孩子,都會被霸凌后脆弱的孩子,起到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