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暮春,時隔27年再次來到洛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入口處變化太大,記憶中沒變的只有這橋孔和陳毅元帥題寫的龍門兩字。
龍門石窟位于古都洛陽以南,伊水緩緩北流,東西兩座青山對峙,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古稱伊闕。
在伊水兩岸,尤其是西山,南北綿延1000多米的山崖峭壁上,如蜂巢一般密布著成千上萬座洞窟、佛像和碑刻題記。
為紀念祖母馮太后,北魏孝文帝命人在伊闕西山開鑿石窟雕刻佛像,從此拉開北魏至唐末數百年轟轟烈烈營造龍門石窟的帷幕!
公元493年,工匠們將一個天然溶洞開鑿成高11米,寬7米,縱深近14米的石窟,洞頂鑿成圓拱穹隆形,這就是龍門第一石窟古陽洞。
歷時10年,古陽洞主體完工。窟內正面一佛二菩薩端坐當中,主尊釋迦牟尼佛高近7米,面相長圓,雙手做禪定印,面露慈祥諧美神情,左右夾侍菩薩面目清秀,眉眼做微笑狀,表情親切。
此后,北魏王公大臣紛紛在古陽洞內開鑿佛龕題刻,經過34年營建,使它成為龍門石窟中小佛龕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洞窟。
這些佛像和佛龕琳瑯滿目,精巧華麗,題材極為豐富。
營建佛龕題記也成為研究中國書法的至寶,最為出名的龍門二十品是學習魏碑書法的范本,其中十九品就出自古陽洞。
這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像記。碑書精進挺峭,橫劃側鋒斜入,捺劃波勢銳利,點成三角,垂筆懸針,筆法凌厲果斷!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此碑書點畫開張,不激不勵,結構平穩整餳,有漢隸風韻,看上去飄逸瀟灑!
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此碑皆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之唯一。碑文筆畫方筆斬截,轉折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
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筆法多變,凝練自如。它和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有撰文者,書寫者碑記僅有的兩塊!
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為紀念其父孝文帝開建賓陽三洞,公元523年,賓陽中洞完工,南北二洞只鑿出窟形和窟頂。北魏王朝此時內外交困,政權風雨飄搖,再也沒有力量繼續南北二洞的營造。
賓陽中洞穹隆型窟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衣帶飄揚,迎風翱翔,恣態優美動人!
洞中主佛為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身著寬袍大袖袈裟,衣線密集。侍立二菩薩,二弟子含睇若笑,文雅敦厚。洞中被盜帝、后禮佛圖造型精美,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現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賓陽中洞氣勢宏大,美輪美奐,堪稱龍門石刻藝術之極品!
公元641年,李世民第14個兒子李泰為爭奪太子之位討好李世民,以紀念和祈福李世民逝去的愛妻長孫皇后為由重新營建賓陽南北二洞。李泰請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書寫的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至今仍矗立在南北洞之間的石壁上,這是褚遂良書寫的最大楷字,唐楷的典范《褚遂良碑》。李泰費盡心機,他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長孫皇后根本不信佛,李泰皇帝夢破滅了,他也因此在35歲時郁郁而終。這讓李唐王朝涉足龍門石窟之始就帶上了濃厚的政治陰謀色彩。
賓陽南洞主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充分體現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這和北魏以修長瘦削為美迥然不同,也更接近現代釋迦牟尼的形象。
賓陽北洞佛像高約10米,結跏趺坐,雙手平分指天地手印,被稱為剪刀手佛像。
公元655年,武則天冊封為皇后,這是她經過十余年宮斗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對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她深知,作為一個女性通往皇帝的道路上將會遇上多么大的阻礙,而突破這些阻礙的最好辦法就是把自己神化。在她的授意下,公元662年11月,長安法海寺僧惠簡突破嚴格的佛教造像儀軌,在龍門石窟開鑿慧簡洞,窟中尊彌勒佛為主佛,面相極富女性魅力,她那豐滿圓潤的臉龐,舒展纖秀的眉眼,溫文沉靜的目光,慈祥和藹的表情,無不彰顯出女性美的儀態。這既違背了佛教中佛和菩薩都是男性的規定,又違反了以釋迦牟尼為主尊的佛教造像儀軌。這一個又一個有著女性面龐的彌勒佛像被鑿刻出來,向廣大佛教徒暗示,彌勒佛已修業期滿,降生人間,即將取代釋迦牟尼成為主宰當今世界的佛。
公元664年,武則天在她政治生涯中邁出關鍵一步,她利用唐高宗多病和性格懦弱,插手朝政,慢慢在群臣面前樹立了和唐高宗并尊的地位。巧于奉迎的官僧們同年在龍門開鑿了雙窟。這是一座非常特殊的石窟,兩窟并列共用一個窟檐。北洞以釋迦牟尼為本尊的三世佛造像。
南洞則是以彌勒佛為本尊的脅待二弟子,二菩薩雕像。兩種完全不同的佛教題材居于同一窟檐下,釋迦牟尼和彌勒二佛并列,或許這正是二圣臨朝歷史現象的真實反映。
公元672年,武則天指派司農卿韋機擔任盧舍那大佛工程大使,法海寺主持惠簡法師(就是那個營建惠簡洞的法海寺僧人惠簡)負責佛教儀軌。歷時四年,無數工匠日夜不歇勞作,在西山山腰處開鑿出一個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多米的佛龕,佛龕內并列九尊大像,以武則天容貌為模本的盧舍那大佛高達17.14米,成為龍門石窟歷史上最宏偉的佛像!
公元675年農歷12月30日,香山寺的鐘聲響徹龍門峽谷,武則天攜領數百官員盛裝出場主持盧舍那大佛竣工儀式暨佛像開光儀式。
盧舍那大佛第一次向世人展現了她慈悲的笑容。她的兩側依次是左迦葉右阿難,左文殊右普賢,護法天王,力士。在這里,盧舍那大佛取代了釋迦牟尼的位置,成為了主宰當今世界的佛。
佛龕的兩端兩名力士赤膊袒胸,面目猙獰,怒目圓睜,勇猛剛強!
力士旁邊護法天王,身披鎧甲,單手托塔,足踏小鬼,威武雄壯!
文殊普賢二菩薩頭戴寶冠,身披瓔珞寶珠,肩搭披帛,下束長裙,體態婀娜,盡顯端莊矜持。
左側迦葉,身首俱被破壞,但仍可以看得飽經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阿難,濃眉細目,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
主佛盧舍那雍榮華貴,儀態萬千,濃濃的螺形發髻松松的盤在頭頂,輕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勻稱豐腴的身上,勾畫出優美的曲線。她靜靜地端坐著,眉梢嘴角含著淺笑,頭微低俯視,顯得那樣睿智,溫柔,典雅,優美!
面對這尊酷似自己的大佛,武則天已經不再滿足二圣臨朝的現狀,她要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野心再也控制不住了!盧舍那大佛的建成,意味著武則天已經由人變成了神,她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阻礙已經搬開。公元690年9月,經過無數次腥風血雨的斗爭,自稱彌勒轉世的武則天登上皇位,尊號為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政權。
武則天稱帝后,為回報佛教,在龍門大開石窟。女皇崇佛,王公大臣們跟風營造,龍門石窟進入全盛時期,迎來開鑿高潮。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窟頂為方形平頂,雕有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智運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內主佛為彌勒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
公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則天病逝,延續了兩百多年的龍門石窟的開鑿走向了低潮。在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后,唐王朝迅速衰落下去,同樣無力繼續營造石窟,摩崖三佛龕中這些未完成的工程也就永遠停止在唐朝末年了。
時光流轉了1000多年,那些腥風血雨的爭斗,爾虞我詐的陰謀都已經成為歷史的碎片,散落在古代典籍和世間傳說之中,只有靜靜流淌的伊水和盧舍那大佛依然以她包含一切的目光,見證著過去,也注視著現在和未來!
更新于 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