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介紹
中國民族服裝裝飾研究課程是以地域、民族分類為框架,從服飾特征、材料、工藝、色彩、紋樣、配飾等方面以點帶面地學習研究典型民族服飾的裝飾手法、應用方式以及民族習俗、審美心理等。使學生能夠將習得的民族服飾藝術精髓運用貫通于今后的研究、實踐中;使學生掌握、了解民族傳統服飾的一般裝飾規律、文化內涵及淵源發展。從研究、繼承、發展、應用優秀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學習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服飾藝術。學生將通過民族·設計·時尚三個層面的認知轉化,來完成最終的創新作品。
/民族/
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四個基本特征構成一個民族。課程基于對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服飾的深入研究,從其民族的歷史淵源、地域特征到文化內涵;從民族服飾的款式、穿著方式、圖案紋樣到工藝材質,民族服飾所承載的一切都是我們設計創新的靈感來源。
/設計/
此課程中,設計既是學生們基于民族服飾研究的理念構想過程,也是一種行為實踐。在這個設計行為的過程中融合了民族志與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學生們的設計表達不單一表現為形式要素的提取, 而是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所蘊含的造物理念與自我認知相結合,設計出全新的服飾作品。
/時尚/
時尚是具有創造性的、有趣的自我表達形式,時尚是時與尚的結合體。時表示時間、時下,尚則有崇尚、高品位、領先之意。在此課程中所表達的時尚不是為了修飾,而是轉化為學生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基于先人、基于少數民族婦女造物智慧的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意識。
任課教師:胡小妹
一
民族
靈感來源
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中,苗族服飾最為豐富多彩,百余個苗族支系,亦有百余種苗族服飾。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千余件各地區的苗族服飾,并設有專門的苗族服飾展廳。本次研究選取貴州地區部分苗族支系的服飾進行研究分析與裝飾元素提取,具體為臺江縣施洞鎮、惠水縣鴨絨鄉、凱里地區苗族的服飾,其服飾共同點為使用拼布或布料堆疊的裝飾工藝,注重工藝細節,整體色調古樸又不失艷麗,即整體色彩以靛青或靛紫為主,細節裝飾顏色豐富、局部裝飾造型以幾何圖案較多。
MFB002357 苗族亮布破絲堆繡對襟短袖女上衣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苗族支系中,施洞地區苗族服飾以精細華美著稱。貴州施洞鎮的苗族女性服飾,以年齡為界限,年輕姑娘的服裝顏色較為艷麗多彩,老年女性的服裝顏色則愈加內斂,樸素雅致。此件苗衣為施洞地區苗族已婚婦女盛裝,裝飾顏色上更多地使用藍色、紫色這些與主體亮布更加接近的顏色,顯得更加簡樸大方,但細節裝飾并沒有絲毫減工,并點綴以鮮亮的紅、黃、白等色彩,顯露出精美的、施洞苗族最具特色的破絲繡工藝,針法細膩,繡面光潔。衣襟和領緣正中裝飾精美的堆繡工藝,方寸之間繡以層層疊疊的尖角細密規律地排列著。
堆繡細節
MFB007749 貴州惠水縣鴨絨鄉苗族蠟染貼補百褶裙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此件館藏貴州惠水縣鴨絨鄉苗族蠟染貼花拼布百褶裙為單片結構,穿著時由后往前圍繞腰胯超過一圈,余量一直遮蓋到身側,以帶子捆綁束在腰上,可以根據穿著者體型大小調整腰圍。此百褶裙主要有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布片打細密的褶,下部布片由不同的裝飾形成條狀布片后再進行拼布裝飾,形成錯落感的裝飾拼接。
藏品MFB004022貴州省苗亮布百褶裙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亮布百褶裙是貴州地區苗族女性廣泛使用的下裝。整條百褶裙裙褶密實,裙兩側有系帶.裙子為單片式結構,單層無里布。裙腰以下面料經過特殊處理,質地硬挺,遍布極其均勻整齊的復合裙褶。裙身由兩種亮布拼接而成,銜接處嵌有彩色錦條作為裝飾,穿著時效果挺括有型。
鳳尾裙(圖源網絡)
貴州省貞豐苗族織錦圍腰
(民族服飾博物館藏)
另外,鳳尾裙(百鳥衣)也是苗族服飾在盛大節日場合的重要服飾之一,艷麗的布條裝飾如羽如尾。苗族圍腰上的條狀與片狀裝飾,就像是將鳳尾裙中的條狀裝飾元素拼合一般,作為下裙外部的套疊穿搭,有了別樣的穿著效果。
二
設計
裝飾元素提取與制作
數據測量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館藏MFB002357號藏品進行了數據測量,以此件施洞苗族女上衣的測量數據為基礎,進行樣衣制作。
測量記錄草稿
樣衣試穿
元素提取
在此次課程的學習中,筆者提取館藏施洞地區苗族亮布破絲堆繡對襟短袖女上衣(編號:MFB002357),著重對其堆繡裝飾進行裝飾效果分析,并嘗試對拼布堆疊元素進行設計創新。
堆繡單位元件
施洞地區苗族堆繡堆綾工藝說明圖(筆者繪制)
在對施洞地區苗族堆繡堆綾工藝進行分析后,提取其中單位元件,嘗試使用填充或改變其縫疊角度,使其有更加立體的視覺效果。
進行立體堆繡嘗試(四邊形有填充和三邊形無填充)
立體堆繡嘗試說明圖(筆者繪制)
進行嘗試后發現三角形結構的立體堆疊拼接特征更加突出,進一步對此結構進行擴展,最終選取三角形和六邊形為框架,由外向內進行反向堆疊,使用堆繡元件反面向上,直至最內一圈將元件頂部相互縫綴向中心內翻露出正面折痕形成花心。
反向堆繡的三邊形和六邊形最終效果——形成花飾
反向堆繡三邊形工藝說明圖(筆者繪制)
反向堆繡六邊形工藝說明圖(筆者繪制)
以反向堆繡拼布裝飾為主要裝飾元素,結合施洞苗族上衣的基礎測量信息,以及帶有拼布元素的苗族褶裙和苗族的鳳尾裙裝飾和圍腰,進行服裝創新設計,以及效果圖繪制。
服裝效果圖(筆者繪制)
面料選用
傳統苗族服飾多使用自制亮布,即使用植物藍染疊加柿子汁、雞蛋清等材料,棉麻材質染色而成,有一定的硬挺度和光澤度。此次設計的反向堆疊立體裝飾效果也需要布料本身有較硬的挺闊度,故選擇用兩種深淺不同柿染布料作為裝飾和下裙的用料。本次服裝設計的色調選取傳統色彩中天然染制的橙褐調為主,淺橙色和荷綠色相互搭配,結合棉、苧麻、亞麻面料的植物纖維質感,使色彩在面料上更加協調。
青柿子
柿染布
柿染利用青柿子發酵后產生的柿單寧,經陽光曬制后顯色,在不斷曬制過程中顏色持續加深。本次用于制作的柿染布料,已經曬制一年的時間,呈現較為沉穩的橙褐,具有厚實、硬挺、耐洗、不易掉色的特點。
薯莨
薯莨染苧麻布料
薯莨染是傳統工藝香云紗染制過程的一部分。薯莨染色是利用薯莨中的膠質,所染布料有一定的疏水性,自染布料能夠更好地控制布料的顏色,滿足制作需求。不同于香云紗染制時刷鐵泥漿進行媒染的工藝流程,本次薯莨染色為達到本次服裝制作所需顏色,僅進行三染三曬,并且不進行鐵媒染,得到一個近淺橙褐色調的淺橙黃色。
薯莨染制
荷綠色亞麻布料
荷綠色布料選擇了植物酵素砂洗的純亞麻面料。綠色植物染色較難控制,輾轉之后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此款亞麻砂洗面料,其機理與主體面料相協調,光澤感為整體服裝做了補充。
制作
在樣衣基礎上進行尺寸調整后進行正式的成衣制作。
堆布裝飾的制作需要進行尺寸計算。調整后的上衣平鋪胸圍寸為60cm,領寬調整為8 cm寬,領部裝飾尺寸為7cm寬,計算后的三角堆繡展開在條狀布料上呈現為:大三角布條4 cm寬,對折后寬2 cm;小三角布條3 cm寬,對折后寬1.5 cm。裝飾部分縫綴至領上完成成衣
反向堆繡裝飾制作
后期調整為逐漸變小的花型和錯落位置的領部花飾
上衣平鋪圖
下裙整體使用柿染布料,由于柿染易與鐵媒發生反應變黑,熨燙過程時需用襯布或使用陶瓷面板熨斗。
褶裙打褶使用2:1(cm)尺寸進行打折,在打折的基礎上減少腰部厚度的過度堆疊。在深淺拼接裙片部分,使用扇型裁剪,上方兩布片仍進行2:1(cm)尺寸打折,下方一片先進行1:0.5(cm)尺寸打褶再進行拼接,使下方裙擺有細褶狀態。
主片
拼接飾片
拼接下擺的細褶
下裙平鋪圖
使用反向堆疊的裝飾手法制作條袋和配飾。
條袋和配飾
三
時尚
作業成果
本件服裝從苗族服裝裝飾中選取堆疊元素,分析其堆疊裝飾的原理后進行變形,使用有一定硬度、深淺雙色的柿染布料制作裝飾元件,反向堆疊后形成花朵狀裝飾,即將柿子汁染布裝飾成花,故取名為“柿飾生花”。
上衣主料使用自制薯莨染苧麻面料,所得顏色與淺色柿染布料相近,面料上的十字花暗紋也與主題“柿子”湊趣。下裙一側使用深淺兩色柿染布料進行拼接裝飾,并在裙擺拼片處作非結構性的細折痕跡加以裝飾,與裙子主體部分的深色折痕形成對比,使其有錯落感。主色調取天然染色中的紅黃色調,柿染、薯莨皆取自果實,輔助顏色則選取荷綠色,在此濃重的豐收色彩中加入一抹青澀,表達此“柿”有“花”亦有綠葉,未有果時亦可賞花的情境。
裝飾、色彩與面料的結合,使成品在裝飾特點突出下仍保持顏色和質感的和諧。上衣在結構上并未改變,但選用了相對輕薄的面料,領、袖處用料較重增加墜感,除套裝外也可單獨穿用。
花開花謝,葉生葉落,結果亦是新生的養分;人們賞花、折柳、品嘗果實,青澀的柿子和堅硬的薯莨雖不能作為美食享用,卻可以用來染布和入藥。此色何色?此花何花?此間何愿?自然之柿色,柿染之“柿花”,愿取色自然,惜自然之所予,飾美于其間。
在本次課程的學習中,隨著對苗族拼布、堆繡技藝的認識和學習,愈發感受到節物與惜用、內斂與慎術的思想。一針一線,一方一寸皆來之不易的生活環境,人們敬重愛護著自然給予的每一分饋贈;精湛技藝,無炫無耀,卻又不因需要內斂的服裝效果而敷衍分寸工藝,此中慎術的匠心,也包含著育人的哲學思想。
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探索拼布的工藝與方法;將“中國傳統色彩研究”課程中所學,關于色彩的理解、傳統染色的技藝與本次課程所學相結合,大膽選用和自制印染面料;調整服裝尺寸、配色和裝飾效果,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雖然在工藝制作和設計上還有很多不足,例如縫制處理不夠熟練,低估了布料本身的處理難度,過于強烈的裝飾降低了服飾的日常使用功能,但在課程學習和作業完成過程中,對民族服飾裝飾元素的再設計有了更深的理解,增強了實踐能力,發現了自身存在的問題。
由此,即是筆者對于服飾之時尚的表達,亦是生活之時尚的理解。
最后,感謝本次課程指導教師胡小妹老師的悉心指導,以及同學們和學姐學長的幫助。
指導教師:胡小妹
服裝設計:王容川
模特:閃雅潔
攝影:周成飛
走進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88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旨在服務社會,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化資源,成為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向世界傳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厚重,成為中國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臺。
民族服飾博物館現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工藝傳習館。
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余件。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博物館積極開展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從服飾文化研究,服飾設計研究,服飾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博物館研究與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新途徑。博物館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也是學院博士項目的科研、實踐基地。
民族服飾博物館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稱號。為傳承、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民族服飾素材庫網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路甲2號北京服裝學院綜合樓A座3層
電 話:010-64288067/010-64288216
郵 件:bwg@bift.edu.cn
郵 編:100029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閉館前30分鐘停止入館,國家法定節假日、寒暑假閉館,疫情期間暫不對外開放)
民族服飾博物館碩士點簡介
民族服飾博物館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傳統服飾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參與到整個科研教學過程中,博物館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目前博物館設立有“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和“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同時也是學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博士項目的實踐基地,并建有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圍繞教學科研需要與各大文博單位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古代出土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
開設研究生課程有“民族服飾創意設計研究”“傳統服飾修復與保護”“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紡織品文物修復保護概論”“中國民族服飾裝飾研究”“博物館學概論”“中國民族服飾工藝研究”“中國古代織物研究”“中國民族服飾造型研究”等。
基于館藏實物測量,結合田野考察、實驗考古等方式進行實證研究,統籌各種資源渠道展開教學,形成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體系開放的培養體制,以傳統服飾的材料、形制、結構、圖案、色彩、工藝研究為切入點開展教學,讓學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藝,在傳承中感悟民族服飾并尋求創新之道。
微信版權歸屬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