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必須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如何管理好如此廣闊的區域和人口以促進帝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實現中央與地方之間官制的平衡,而在地方上,歷朝歷代委任的地方官稱呼各有不同,但古代地方機構以“縣”為基本單位,這一行政劃分由來已久,可以說“縣官”是中國古代最基礎同時也是比較復雜的官職了,以“知縣”和“縣令”來說,這其中的寓意和作用就大不相同。
早在春秋時代,東周在地方行政上設立了“邑縣”,邑縣的長官在當時擁有很大權力。戰國時,郡的長官稱之為“守”,以軍事為主,縣的長官稱之為“令”,掌握了民政大權,縣令一詞由此而來。
到了秦漢時期,萬戶以上的縣,長官才稱之為“令”,不及萬戶的縣,長官稱之為“長”。與今天不同的是,秦漢時代的縣令,縣長掌管的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行政大權,而是集經濟、軍事和外交于一體的長官,所以在地方上縣令等擁有很大權威。
而“知縣”的歷史同樣由來已久,與“縣令”不同的是,最早的知縣所擔任的任務是極其有限的,由于是從上邊直接委派到地方擔任職務的,所以,在縣政問題處理上,知縣同樣總有軍事指揮權,但更多的協助處理好民生和內政問題,所以知縣和縣令最大的區別在于選拔的方式有所不同,并且早期知縣并沒有縣令權力那么大。
隋唐之后,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由于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地方上的權力愈發弱小,知縣尤其受到影響,甚至于漸漸失去了軍事和內政的管理權。隋唐時期,一縣之長還是叫做“縣令”。宋代以后,中央官員出掌縣政則稱之為“知某某縣事”,也就是“知縣”,宋代的知縣重新執掌起地方的內政之權。
元代之后在地方設置了所謂的“縣尹”以取代知縣之職能。明清時期沿用了宋朝的知縣之稱,即便此時在知縣之上還有管理“府”和“州”的更高級別的行政長官存在。
但是到了朱元璋的時代,他將地方行政進一步改進,將原有的“縣令”和“知縣”合并,只剩下了“知縣”,但明代的知縣工薪水準完全比不上之前歷朝歷代的同僚,據說,朱元璋改制后知縣甚至和普通的平民階級收入相差無幾,以至于為官之人竟然連養家糊口都做不到,多數情況下,知縣的廉政和生存問題都時刻影響著一個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社會風氣。
到了清朝,地方長官的待遇明顯好了很多,但知縣的權利再次遭到分割,出于統治階級的需要,權利統一被進一步加強并且清朝時出現了一種和“縣”相當但稱呼不同的地方行政單位,叫做“州”,直隸州略等于明朝的府,其他散州隸屬于府,大致和縣相當。知縣待遇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類似于之前出現的縣令那般握有地方的生殺大權。
另外,其實無論是知縣還是縣令,其任命方式在歷史上也有所不同。隨著唐宋時期科舉制逐步完善,選拔人才的方式多種多樣,縣官同樣需要通過考試來任命,這時候平民階級能夠通過考試來擔任縣令和知縣而不再是由中央考察后委派人員上任了。此后歷朝歷代都沿用這一方式來選拔縣官,當然,到了明清時期只有知縣一職了。
不得不說,在悠悠歷史長河之中,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體系分配直接決定了上層與下屬之間的領導關系,在縣令被朱元璋剔除出中國歷史之后,知縣成為了地方上最具代表性的長官,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縣令的權力都要強過知縣。
知縣雖然在明清之前更多的只是一個臨時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方官,但其人才來源卻非常獨特,中央委派的人員擔任知縣卻并無實權,考慮到中央集權的權威,朱元璋裁撤縣令無非就是擔心地方軍政大權于一體,難以調動故而不得已而為之,知縣雖然在明朝待遇差,但能夠擔任知縣之人基本都是舉人,所以知縣的能力自然比縣令要強,但卻改變不了縣令如日中天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