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人的面食基因
從祖輩就開始流淌在血脈里,
深深植入到了骨子里······
每個寶雞人都是面客,
面客是吃貨江湖里的一種境界。
面食,恐怕是咱寶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角了,
扯面、油潑面、臊子面、
削筋、揪片兒、手搟面……
干拌的、帶湯的、粗的、細的、片兒的、條的……
寶雞的面,早已多到數不清······
吃干面,干干的,不帶一點水,剛下出的面,不用涼水淘,吃完哪怕再喝一碗面湯,原湯化原食。吃的時候還有兩個搭配,一個是大蒜,一個是面湯,俗話說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老板,來一大碗寬扯,多放點辣子。”一口純正的寶雞方言話音剛落,飯館老板已拿了大瓣新蒜,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湯笑著迎到了面前!
一寸多寬的面條,在扯面師傅的手里歡快起舞,biangbiang地擊打著面案,再截成一段段的投入滾開的大鍋中,兩沸即成。
這么一海碗的寬扯,色澤鮮艷,吃一口筋道,嚼一口舒坦,滋味濃郁,那叫一個“美”!讓人吃得“饞火”!
油潑面的面條一般都是手搟的寬面(也有拉條子),一方面手工搟制的面條更勁道;另一方面寬面條與調味料的接觸面大吃起來夠味,而且油潑面不帶湯,如果是細面容易變成一坨沒有嚼頭,陜西八大怪之一就是面條像腰帶。
面條盛進大碗里放進干辣椒面、蒜末、蔥花,油燒到冒煙的時候,端起澆在干辣椒面上。那香氣隔著老遠都能聞見。
寬度、厚度和韌度恰似三維世界的三個維度,又如女性的三個維度,勾勒出油潑面的態度。油潑面的精華全在油的溫度和辣子細膩度。有時候家鄉的記憶,就是油潑時那一聲醉人的滋啦~
削筋面由于煮熟后吃筋道可口,所以叫“削筋面”。削筋也分寬削筋和細削筋,削筋是寶雞這邊的家常面,想把它切的均勻,這個是很考驗功力的!
將面團搟成長條狀的厚片,用刀切削成長約 10厘米、寬、厚約3毫米的條,要切得寬窄均勻,水滾時下面,削筋面再煮也不爛,撈在碗里條條清晰、不粘。
菠菜面,加入菠菜汁和面粉和成的面條。口感筋韌,面香濃郁,營養健康的一一純手工菠菜面。
新鮮菠菜與面粉完美融合,經手工揉面、搟面、切面幾步工序后水滾下鍋,開蓋煮3分鐘即可出鍋。撈起后加入特制臊子,成就菠菜面。
揪片特點是面片爽滑。吃揪片的時候,要放很多底菜:胡蘿卜、雞蛋、綠菜,豆芽·······
揪片是先將面團和好,用搟面杖搟成厚片,再用刀切成寬條,左手持面,右手用食指和大拇指將面揪成一片一片如指甲狀的面片,拋入鍋中煮熟的技法。
說罷干面,寶雞湯面類面食也很出眾。在這個秋風蕭索的季節,一碗帶湯湯水水的面是否更受大家歡迎?
“薄如紙,細似線,下到鍋里戲秋千,盛到碗里蓮花轉,柔軟口感,飽了也要加三碗。”臊子面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寬湯,即湯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面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
臊子尤其講究。臊子肉是把上好的肉用醋慢火燉出來的,入口酸香,肥肉丁入口就酸酸香香的化在舌尖上了,瘦肉丁還能嚼兩下,也被燉得很爛。臊子里還有雞蛋攤成薄餅切成的旗花小丁、土豆切成的菱形小塊,再加上黑的木耳、黃的黃花菜、紅的胡蘿卜、綠的菠菜,五色齊全,五味俱全。
正宗的“臊子面”不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點享譽寶雞,而且以獨特的食俗將三千多年的祭祀禮儀保留傳承到今,堪稱美食里的活化石。
扶風臊子面講究的是“酸、鮮、香”。愛吃辣子的人不太適合。
臊子面是用小麥上等面粉搟成面頁,再用菜刀犁成細條,入鍋煮熟后,撈入用豬肉臊子、鹽、醋、五香調料及黃花菜等佐料做成的香湯而成。
聽老一輩人講,扶風臊子面不放辣子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扶風臊子面最大特點是口味淡,鮮味突出,為了一個“鮮”字,最好的湯是用雞湯或用豬肉骨頭湯。為了保鮮,不放辣子,扶風人說,一放辣子易隔味。原因二:扶風有個法門寺,過去是皇家寺院,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千百年來,引來許多達官貴胄前來游玩,燒香祭拜。這些客人多許是從北邊、東邊來的。來了要吃飯,招待客人時,可能由于客人的原因,扶風做臊子面時都沒有辣子,后成習慣,不改口味,延續至今。原因三:為照顧老人孩子,口味清淡,不吃辣子。
血條面在麟游歷史悠久,其制作講究、風味獨特、口感綿軟,耐飽。
地道的血條面要用新鮮豬血或羊血,血經過加鹽、攪拌、過濾等環節,再加入面粉中,經和面、搟面、蒸熟、調湯等環節手工制作,其湯汁和岐山臊子面類似。
麟游血條面在2017年6月16日登央視《鄉土》欄目,血條面也被全國人民熟知。因為它的原料特殊,可能有一部分人是不敢吃的。
眉縣爐齒面以它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和入鍋不粘、柔中帶韌、葷而不膩、色味俱佳的特點名揚西府。
爐齒面是一種湯水面食,湯清、辣子少,口感柔韌光潤,面條寬且中間有刀豎著劃開的幾條道子,形似爐齒(爐灶的鐵風底),這正是它得名之由來。
一碗寶雞面食,
吃出了千里之外的思鄉情懷,
吃出了數千年的悠久歷史,
吃出了近百種的寶雞面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