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鄒挺2018年書法展閉幕 只剩 5 天
(鄒挺書法工作室懸掛的黃山谷像)
流變:鄒挺草書的四個階段
微信號:羲之書童(shufa8848)
作者丨書童
“是不是您用的筆好?”
當看見鄒挺演示書法,毛筆在他手中自由揮灑,每個筆劃都那樣精確,一眾書法學員不禁好奇地問。
為了滿足好奇心,鄒挺將筆遞過去,笑著說,“要不你們試試!”可是,等學員拿起毛筆剛入紙寫字,就發現毛筆完全不聽使喚。
與高手共處,不少人都有相似的錯覺和疑問,比如是不是他們用很大的勁兒才寫出那么有力的線條?是不是他們用一些特殊的紙張和毛筆?是不是他們用了不為人知的方法?
更有甚者,有的人經過很多努力依舊無法像他們一樣,便嘆息,“或許我沒有天賦,而他們是天才吧!”
魯迅曾說過,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來寫作。實際上,一切質量的差別都是因為數量不夠,沒有別人用功,沒有花費人家那么多心思,自然沒有別人“優秀”。
其實我們人間接觸大多數的事情都與天賦無關,而與勤奮相關,有的人只是把書法當成一個興趣愛好或者修身養性的運動,因此自然只是“玩票”。
因此,對于書法,鄒挺只是比別人用的時間更多一點,只不過是將這件事當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既然他不是天才,那么他的書法流變是如何發生的,而從書法小白到國展高手又是如何突破一個個瓶頸?
總結其近二十年的學書之路,鄒挺學書法基本分為四個階段:一、啟蒙期;二、成長期;三、專研期;四、融合期。
一、2000一2003年:啟蒙期
第一個時期鄒挺以顏歐入手,相信市面上教材的“標準寫法',羨慕規范字,對筆畫的彈性完全掌撐不了。
以形描形,又形非所形,或臃腫不堪,或漂浮生硬,完成屬于用毛筆寫硬筆的狀態。雖然可以大致畫形,但是不會創作,一創作完全與字帖相離,彷彿又回到起點,學不致用。
為了突然這個瓶頸,他每天以4一5小時練習,并且拓展書體,在對《圣教序》、《張遷碑》、《曹全碑》等行書隸書的大強度練習下,感受不同的寫法,靈活控筆能力,漸有起色。
這幅作品就是這個階段后期的參賽作品,從上圖可以看出,此時鄒挺的作品還在行書學習階段。
作品中既有唐代顏真卿的元素,比如“期”自取法《祭侄文稿》,也充斥了大量宋代的筆意,包含米芾、黃庭堅等元素,但是字形卻沒有一家能夠真正深入。
不少書法愛好者在初學行書都有這個過程,自以為融合很多元素,實際結果就是筆劃支離破碎,整副作品組合得十分雜亂。
二、2004一2007年:成長期
在對動靜態書體有了一定了解后,鄒挺開始涉獵明清時期的行草書,包括王鐸、米芾、祝允明、黃庭堅等行草書,體驗連綿、痛快的書寫感,當時雖不得法,但潛意識已加強。
這是當時創作的一副行草書作品,仔細端詳,與“江湖書法”差別不大,該作品線條拖拉而不流暢,不論是用筆還是結體都存在較大的問題。
主要的原因就是對任何一家的草書法帖都沒有深入,因為手中沒有積累,從而造成在創作的過程無法應用。
很顯然,這種雜臨讓書法的創作無所適從,或以東拼西湊來完成一件作品,是一種支離破碎的“豐富”,對筆法無規律的書寫,作品格調上不去。
因此鄒挺四處請教高手,幸運遇到名師,“先專后博,書道之門”讓他醍醐灌頂,從此意識到須專于一家。
最后選定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進行臨摹,從單字、字組到小段以及墨色,無不細心、亦步亦趨,創作完全按帖中寫法來進行,逐漸加深了理解。
在這個階段的末期,鄒挺的作品已經逐漸變得純碎,線條的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結體也有出處。
然而由于對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還不能很好的融會,因此在一些字的寫法上依舊有點瑕疵,就是說要想真正的實現書法的突破還是要明確目標——先專才能后強。
其實萬物的道理相似,像小米公司也是將手機做好才開始在耳機、家電等項目多元化。
三、2007一2015:專研期
有了對《廉頗藺相如傳》的臨寫基礎,鄒挺開始廣泛汲取黃庭堅的書法營養,包括《廉頗藺相如傳》、《諸上座帖》、《李白憶舊游》等草書名帖。
其中偏重于《廉頗藺相如傳》的圓轉飛動與《諸上座》的出奇不意為取法對象,作品是以仿其作而作,間亦有可觀處。
并在2010年獲廣東省第三屆中青年書法展獲三等獎,2011入展全國手卷展,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等書展,2011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在2013年,鄒挺入展中書協展覽8次,這樣的成績在廣東省青年書法群體列為翹楚,同年獲康有為創作獎(最高獎)、第四屆廣東青年展最高獎。
這幅《廉頗藺相如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經過幾年的深入鉆研,鄒挺逐漸對黃庭堅的筆法有了深刻的認識。
雖然在他現在看來這幅作品已經“不堪入目”,但是從作品本身分析,鄒挺已經找到黃庭堅筆法的法門,該作品也在當年全國臨帖展覽上獲得優秀獎。
不過這時候也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在對黃庭堅深入的同時,得其過往往得其之過,容易出現單薄、多余纏繞的問題。
因此他想到習章草以增厚度,習懷素以強筋骨,間融合其中,于作品大有益處。
四丶2016年-至今:融合期
這時,經過多年多書法的鉆研,系統梳理黃庭堅書法脈絡,包括行、行楷等,期間以行書入展全國八屆楹聯展等書法展,注重將形神理三點融合,在其中探索自然書寫的協調度,兼容各種書體的筆法而不失黃書之特點。
這幅作品是這個時期的最具代表的作品,從圖中可以看出不論是線條還是結字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對黃庭堅的吸收和理解也比較深刻,因此創作的作品在章法和氣息上都能夠做到動靜結合、流暢自如。
同時,鄒挺專門開始了國畫學習,常請教老師并細心觀察其用筆用力,反復訓練線條,局部臨摹山樹丶云水等,慢慢將力量的準確性提高。
對質感的敏感度也開始比以前更有感受了,在這幾年的書與畫之間的異同都常作思考,又將書畫同源更加肯定了起來,用筆千古不易確是如此。
在對黃庭堅近十年的研習下,在師長的幫助下,鄒挺自去年開始舉辦了“山谷回響”系列書展,既是對這么多年學習黃庭堅的總結,也是為了尋找日后努力的方向。
這是首屆山谷回響鄒挺2017年書法藝術展的一副杰作,該作品除了對黃庭堅的堅守之外,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作品中的“中”字,黃庭堅從來沒有寫過這樣的豎筆,但是鄒挺這樣的寫法既有個性又暗合古法,讓線條極具彈性和張力,顯得生動自然。
在鄒挺看來,整個“山谷回響”系列書展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一、山谷回響:亦步亦趨對以黃庭堅書風展開創作;
二、意氣風發:即是本次寶安圖書館書法藝術展,以宋詞為創作主內容,把握“尚意”的同時注重精神的融通;
三、得意忘言:這個是下步的努力方向,黃庭堅書法本身時人稱有“禪意”,因此,在創作內容會選材儒釋道等名篇,創作風格上進一步升華黃庭堅的書法風格。
當然,在對書法本體鉆研的基礎上,鄒挺也計劃不斷加深理論的學習,包括黃庭堅各類書體比較研究、歷代草書流變研究、詩書畫的立體傳承等方面。
通過對鄒挺書法學習過程的梳理,陳宮絕不是一蹴而就,其實如果說鄒挺今天取得了一些讓人羨慕的、所謂的“成績”,那么也不過是他花費了更多時間。
一生能有一個真正的愛好,沉浸其中忘記時間,這就是快樂,或許每個人都能在鄒挺的故事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一、小品(暫存12副待收藏)
二、對聯(暫存3副待收藏)
三、條幅(暫存13副待收藏)
四、橫幅(暫存8副待收藏)
五、大幅作品(均已被收藏)
注:作品圖片存在色差,如需查看真實效果,歡迎前往現場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