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概念的進一步落小、落細、落實的措施,體現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是對課程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果的進一步深化、推進、豐富和完善,具有積極的意義。核心素養是體現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在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起重要指導作用,具有普遍意義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據此,我們學校研究提出了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目標,即批判性思維能力、領導能力、合作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四項能力和愛與責任、信心與勇氣四項品格。我們認為這些都是都對學生未來發展、終身發展有益的DNA。
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是課程,主渠道是課堂,最根本的是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我們在學習課程標準時,進行了學科價值大討論,一次次關于好課堂、好老師、好學生、高質量的深度研討,讓全校教師豁然開朗: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長的地方,是學生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重要場所。不同的課堂生態決定著學生生命成長的方向、高度和質量。針對課堂教學過于關注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品格養成的問題,我們提出了打造“生本、生命、生態”課堂的目標要求。
生本——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追求。就是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本,要研究學生,知道學生現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去那里?把課堂從教師教的地方變成學生學的地方,從“一言堂”到“百家爭鳴”。
生命——就是所有的教與學,都要著眼于為學生生命成長奠基。學生首先是人,是生活中的人,是關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是將要走向未來生活的人。課堂要承載起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意義、感受生命關懷、提升生命質量、維護生命尊嚴的神圣使命。課堂不僅要重知識傳授,更要重品格培養,做到“從三味書屋”的單調乏味、個性壓抑到“百草園”的自由解放、快樂成長。
生態——是理想課堂的呈現狀態。讓課堂如一方寬和的池塘:盡可能寬闊,讓各類魚兒盡情嬉游;盡可能溫和,讓各種花草自由舒展;盡可能富氧,讓每一顆落到這里的種子都能欣然成長。就是要轉變師道尊嚴的傳統氛圍,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順應兒童的天性,遵循教育規律,既關注全體,也關注個體,讓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做到“既見森林,也見樹木”。
總之,“三生課堂”的本質是要建立起以研究學生為前提,以理解、交往、動態生成為特征,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價值追求的新型課堂。“三生課堂”的實施,讓老師們追求學生對學習成長意義的深層積淀,即學生遵守規則,是因為懂得尊重別人的權利和需要,不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或想得到獎賞;學生能與人為善,是因為他相信善良是好的品質并具有向善的內在愿望;學生用心做事、追求完美,是因為高質量的成果使他們感到驕傲,而非僅僅為了取得高分。課堂從知識核心走向核心素養,教師也真正由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
來源: 《教育家》雜志2016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