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東方為春,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是日晝夜平分,陰陽平衡。
容齋 發現美好 收藏精彩,有故事的地方 ……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每年陽歷3月21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零度,為春分。
春分和秋分、冬至、夏至并稱為“兩分兩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四個最重要的標志性節氣。
春分的兩重意思
一是,指一天時間晝夜平分,白天和黑夜一樣長短,各為十二小時,“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
乾坤平分晝夜,卻是燕子來時。
水邊新綠野草,陌上桀然花枝。
春分日,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而明天之后,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白天長,晚上短。北極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南極則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
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時太陽行至黃經零度,正當二月中,因為中分春天為兩半,得名叫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這樣“陰陽相半的”日子每年有兩個,一是春分,一是秋分,所以有諺語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春分的智慧,在于平衡。春分是平衡的象征,它包羅著晝夜、冷暖、干濕,分開了凋敝和希望,是自然的饋贈,也是斗轉星移千百年來,祖先留下的智慧。
感悟平衡,感懷希望!
春分三候與三花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意思是說春分日后,燕子開始從南方飛回來,下雨時天空會打雷并發出閃電。
一候玄鳥至。玄鳥即為春燕,所謂“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講的就是春天的生機勃勃;
二候,雷乃發聲。“一嘯震天河漢驚,春雷滾過遠山鳴”。既有雨打芭蕉的詩情畫意,也有剎那而至的驚天轟鳴,這就是萬物復蘇的聲音。
三候,始電。再過一段時間,閃電便開始在空中跳舞,生命就像閃電一樣萌發,石破天驚。
春分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三花一開,春花萬枝,百花爭寵,滿園春色。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桃紅李白岸柳青,百鳥千花醉。
民諺有:“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的說法,若是春分這天是陰雨天,那么整個春季,可能都要與雨水為伴了。
春耕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農耕的重要節氣,此時,北方的凍土層已經融化,土壤透氣性良好,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播種季。
春分習俗
古代的春分,是校對度量衡的日子。《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甬”通斛,和斗一樣也是容器的一種。這是因為春分晝夜被均勻平分,在古人看來,這蘊涵有天地公平的內在含義。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這是春雷與閃電交加的季節,燕子從南方飛來,在人家的屋檐筑自己的巢做生育后代的場所。燕子古代又名玄鳥,是上古殷商民族的圖騰。據說殷商始祖契的母親簡狄就是吞了燕卵懷孕的。所以殷人把燕子與吉祥和生育聯系到一起,在每年二月燕子到來時,隆重舉行祭祀高禖神的活動,保佑人口繁衍。
如今,各地民間還流傳著的一些春分習俗
① 立蛋
“春分到,蛋兒俏。”在民間,流行春分這天豎雞蛋的習俗。傳說,春分這天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說是春分這一天平衡性好,蛋站立得最穩。不知是否與春分是晝夜平均兩分有關?
選擇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試著在桌子上把它立起來。據說誰豎起雞蛋,就一年運氣好。
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人們以此慶祝春天的來臨。我國很多地方舉行立蛋比賽,春分成了立蛋游戲的最佳時光。
② 吃春菜
一些地區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有稱之為“春碧蒿”,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俗語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人們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③ 放風箏、踏青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孩子們在春分期間放風箏是很古老的春季娛樂活動。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蟄伏了一個冬天,每逢春分時節走出家門,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趁著和暖的東風,奔跑著放飛風箏。一顆顆滿懷期待的心隨著各式各樣的風箏紙鳶,在萬里晴空中自由飛翔!與生機勃勃的早春時節相得益彰。
④ 春祭
二月春分,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春季祭祖掃墓,大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據說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⑤ 釀酒
造春分酒是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浙江等地流行較為廣泛的習俗。
1913年浙江《于潛縣志》就記載了春分日釀酒的習俗,當地“‘春分’造酒貯于甕,過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經久不壞,謂之春分酒”。
在山西陵川,春分這天不僅要釀酒,還要用酒、醋祭祀先農,祈求莊稼豐收。
春分養生
平衡的節氣,更需要平衡的養生。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說的就是“春捂”,春捂,主要是對首、足兩頭保暖,這樣可以免受感冒、呼吸道炎癥、關節炎等疾病的侵害。
春捂還講究“上薄下厚”,心臟在上身,下肢的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分差,所以褲子要穿厚一點。
不光是衣著,飲食方面也需注意。春分時節,人體血液正處于旺盛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易發生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飲食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多吃辛甘之品,禁忌偏熱、偏寒的飲食。
辛味食物:如蔥、生姜、韭菜、蒜苗等,它們都是養春氣的食物。
甘味食物:如銀耳、百合等,具有益氣補中,益肺止咳的作用。
河蜆、田螺、蟶子、螃蟹等寒性食材,若實在偏愛,可以加些蔥姜等緩解其寒性。
春困
春困中的滾滾
春分期間,雖然春光明媚,氣候回暖,但這樣的天氣特點也讓人很容易感到困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間稱之為“春困”。
為遠離“春困”,保健專家建議公眾,規律睡眠,早睡早起,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增強體質,盡量少熬夜。同時,定量用餐,均衡飲食。可多食富含維生素B族食物,如大豆、花生、火腿、黑米、菠菜、奶酪等。
還可以試試頭皮操:每天早晚堅持進行頭部按摩,能夠消除大腦困倦。方法如下:
用雙手十指指端由前向后、由中間向兩側用力按摩10次;再短距離往返搔抓3次;最后輕緩按摩5次。
傷春
宋詞說“無邊絲雨細如愁”,雨天較多可能會讓一些市民心情低落,產生“傷春”的情緒。養生專家建議,情緒低落時,大家不妨多吃一些健腦活血的食物,比如核桃、牛奶、魚類、豆制品等,多聽歡快音樂也有利于宣泄積郁之情。
降火
春為一年之始,人體“陽氣長而陰氣消”,這個季節容易上火,出現頭昏、煩悶、四肢乏力等癥狀。
容易上火的人,可以用杭白菊、野菊花、西洋參等泡茶喝,菊花清熱、清肝明目;西洋參是滋陰的。
如果不喜歡中藥味兒,也可以用槐花蜜、梨花蜜等代替。
養肝
中醫養生四季各有側重,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春分護肝也十分必要。可從幾方面進行調養:
① 可經常進行穴位推拿:按壓肝腧穴和太沖穴。
肝腧穴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
太沖穴位置:在腳背大腳趾縫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凹陷中。
② 運動養肝:“久視傷肝,久坐傷骨”。
適當開展體育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又可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的目的。
飲食
這個時節的飲食也要講究平和,可以根據食物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來幫助我們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大寒大熱的食物要少吃,食物多樣,講求文補精氣。
適宜食用蜂蜜、枸杞、蓮子等甘味食物。春季要多食蔬菜,如:春筍、薺菜、菠菜、紫菜等,飲食多樣化。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End>---
本文由 容齋 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片收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中國風原創內容/地方特產/健康產品/項目 交流 合作
微博 @容齋茶話 weibo.com/n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