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粥在我國流傳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是祖國醫(yī)藥學食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對藥粥尤為推崇。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收載了歷代藥粥之精華,大部分藥粥是為一些疾病初愈或身體衰弱者所投。
我國素有“藥食同源”之說。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認為食即是藥,或者說相當于藥,因為它們同源、同效,食物的性能與藥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氣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補瀉”等內(nèi)容,并在陰陽、五行、臟腑、經(jīng)絡(luò)、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指導下應(yīng)用,因此藥療中有食,食療中有藥。
藥粥以粥的這種特殊的劑型,既能充分發(fā)揮藥(食)物的養(yǎng)生保健特長,人們又樂于接受,同時,色、香、味具佳,具有服食方便、營養(yǎng)豐富、吸收快、易消化、不傷脾胃、老少皆宜,并可根據(jù)疾病、體質(zhì)、口感等不同情況隨意調(diào)配的特點,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食療方法。
慢性胃炎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年齡越大,發(fā)病率越高。現(xiàn)認為慢性胃炎的實質(zhì)是:胃粘膜上皮反復(fù)遭受損害后,由于粘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發(fā)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本病的主要表現(xiàn)是上腹部疼痛、脹滿、納呆、噯氣、口苦或腹瀉,嚴重者可見營養(yǎng)不良、消瘦、貧血、齒齦萎縮等。
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以寒凝、食積、氣滯為主,基本病機為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本病的性質(zhì)為本虛標實,常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或瘀滯并見。慢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痞滿”、“嘔吐”、“反胃”、“虛勞”等范疇。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胃炎的患者,要養(yǎng)成良好飲食習慣,選擇藥物與營養(yǎng)調(diào)配合理的藥粥,隨餐服用,一舉兩得,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下面介紹幾種組方簡便,易做,口感好,易食的藥粥。
1、小茴香粥
[原料]小茴香30克,粳米100克,蜂蜜適量。
[制法]小茴香放入紗布袋內(nèi),扎口,水煎半小時,再入洗凈的粳米同煮為粥。早晚餐服用。服時酌加精鹽、味精調(diào)味。
[功能]行氣止痛,健脾暖胃,適用于慢性胃炎,年老體虛,脘腹冷痛,嘔吐食少等癥。
2、白扁豆佛手粥
[原料]白扁豆(鮮者加倍)60克,佛手15克,粳米60克。
[制法]先將佛手加水煎湯,去渣后再加入扁豆、粳米作粥。日1劑,連服10-15劑。
[功能]健脾利濕,適用于脾胃虛弱兼濕熱所致的胃炎及潰瘍病。
3、蓮子芡實粥
[原料]蓮子肉30克,芡實米60克,白糖適量。
[制法]蓮子肉用水浸泡2小時,同芡實米加水煮粥,調(diào)入白糖。早晚當點心用。四時皆宜,無所禁忌。
[功能]健脾澀腸,適用于慢性腸胃炎。
4、三仁粥
[原料]海松子(去皮)30克,桃仁(泡,去皮尖)30克,郁李仁(泡,去皮)10克,粳米30克。
[制法]前3味搗爛和水濾去汁,入粳米煮粥。空腹食。
[功能]潤腸,通便,祛風,止痛。適用于風秘,癥見老年人忽然頭痛腹痛,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大便干結(jié)。
5、薯蕷半夏粥
[原料]山藥30克,半夏30克,白糖適量。
[制法]半夏用溫水淘洗數(shù)次以去礬味;山藥壓成細末,半夏加清水煮沸5分鐘,取汁2杯,倒入山藥末中拌勻,加入適量清水煮3-5分鐘。1日3餐,加白糖調(diào)服。
[功能]健脾和中,降逆止嘔。用于胃氣上逆,嘔吐不止,以及聞藥氣則嘔吐益甚,諸藥不愈者。
6、橘皮粥
[原料]橘皮3-5克,粳米50克。
[制法]將橘皮曬干,碾炒細末(不研,煎取濃汁煮粥亦可),用粳米加水入砂鍋內(nèi),煮作稀粥,入橘皮末稍煮片刻,待粥稠停火。每日早晚餐溫熱服食,5天為一個療程。
[功能]理氣解郁,消積導滯。適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咳嗽痰多,胸膈滿悶等癥。
7、淮山內(nèi)金粥
[原料]淮山藥15-20克,雞內(nèi)金9克,小米或大米150克。
[制法]山藥、內(nèi)金研為細末,與米共煮粥,熟后加白糖調(diào)味食。
[功能]補脾胃,助消化。適用于脾虛瀉泄,食少體倦。
8、粟米山藥大棗粥
[原料]粟米30克,淮山藥25克,大棗5枚。
[制法]粟米、大棗洗凈,山藥研細末。煮粥食用。
[功能]補氣血,養(yǎng)脾胃。適用于氣血不足,身體虛弱,脾胃氣虛,食少泄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