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到底賣出了多少臺Kindle,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這家公司一直拒絕公布具體數據。但有一件事毋庸置疑:在競爭激烈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Kindle確實獨占鰲頭。
摩根士丹利就在一份預測報告中稱,到2015年時,亞馬遜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和平板電腦的銷售額有望達到55億美元。
花旗集團分析師馬克·馬哈尼認為,Kindle大獲成功的部分原因在于:實惠的零售價格,“更出色的實用性”,更好的零售分銷,以及亞馬遜提供的海量電子書資源。
而對于Kindle的成功秘訣,亞馬遜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的解釋更為簡潔。他說:“對于Kindle,我們的想法非常簡單:顧客所需即是我們所想。”
事實上,Kindle并非電子書第一家。在它出現之前,谷歌、索尼都曾做過嘗試,但電子書閱讀器在設計上卻存在許多缺陷,大部分出版商也質疑電子書取代紙質書的假設是否成立。
2007年11月,貝索斯在發布會現場展示了Kindle。這款閱讀器設備當時的售價是399美元,能夠提供9萬部電子書的下載,以及200部圖書的存儲空間。貝索斯在Kindle發布期間曾表達過他對Kindle的決心期望,“首先,它必須營造起閱讀氛圍;比起出色的小發明,它更像是嚴肅的文化載體……”也因此,Kindle一開始的設計,都是圍繞單一功能的閱讀器進行的,它可以不具備mp3功能、流媒體觀看功能,但必須是閱讀利器,帶給用戶獨一無二的閱讀體驗。
亞馬遜并沒有公布Kindle首發數量,但貝索斯稱,Kindle在發布后的5個半小時內已經售罄。
2010年6月,亞馬遜公司把Kindle的售價從259美元降低到了189美元,并因此迎來了翻了3番的銷售量。與此同時,虛擬書架上的電子書籍銷量更首次超過了精裝本的銷量。
貝索斯表示,實際上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是以成本價銷售,該產品利潤來源并非來自硬件銷售環節,而是源于同該閱讀器相關的網絡內容,也就是那些海量的電子書內容。
亞馬遜深入電子書領域具備先天優勢。在此之前,亞馬遜已經建立了穩固的線上圖書零售商地位,并于2003年就和多家出版商協議,將圖書內容掃描儲存成電子檔,之后部分出版商開始將內容的電子檔授權給亞馬遜。這些數字內容,為Kindle的出現做好了準備,Kindle商店上線當日,已經為讀者準備了8.8萬部在售圖書,并提供圖書第一章免費試讀服務。通過Kindle,讀者不僅可以閱讀長篇書籍,《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報刊雜志都可以通過亞馬遜商店訂閱,并在刊發當日在Kindle上閱讀。
電子書“薄利多銷”是亞馬遜盈利的關鍵。
一開始,大部分出版商無比反對電子書的低價策略,他們一度堅持電子書的定價與紙質書一樣,大體在12.99-14.99美元,出版商獲得定價的70%,零售商可以在剩余30%的基礎上進行折扣。然而亞馬遜認為,只有低價才能帶來更高的銷量。
一篇署名“亞馬遜圖書團隊”的博客文章稱,電子書是一種價格敏感度極高的產品。根據亞馬遜的評估,定價9.99美元的電子書銷量可以達到14.99美元的1.74倍,因而總收入增加16%。亞馬遜表示,低價可以為消費者節約資金,作者也可以獲得更高的版稅,甚至連讀者也可以增加74%,出版商同樣可以獲得更多收入。
亞馬遜還表示,14.99或19.99美元的電子書定價過高,在多數情況下都不合理。“電子書沒有印刷成本,也不會出現庫存積壓,不需要預測銷量,也沒有退貨費用,更不會因為缺貨而損失收入,甚至也沒有庫存成本和運輸成本,連二手市場都沒有—電子書無法以二手書的方式轉賣。”
后來的事實證明了亞馬遜的策略正確。2011年5月,亞馬遜在其網站發表聲明說 Kindle 電子書的銷量首次全面超過紙質書銷量。亞馬遜表示,每銷售 100 本紙質書,就要銷售出105本Kindle 電子書。
如今,電子書銷售占美國整體圖書市場的15%-20%,出版商Pearson PLC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電子書有望在2015年拿下美國書籍市場高于30%的占有率。
電子墨水技術是Kindle硬件區別于其他終端的根本——它使得電子屏幕能夠提供一種近似于傳統書本的質感和閱讀體驗,使得眼部不容易疲勞。同時,在電子墨水屏的支持下,即使處于強光照射中,Kindle的屏幕也不會出現反光看不清的狀況。
這塊屏幕中有數百萬個小球,它們每一個中都有許多白色粒子和黑色粒子,白色粒子帶正電荷,黑色粒子帶負電荷。在不同的電壓下,這些粒子的排列序列不同,使得屏幕上可以顯示出不同的色度,呈現映像。
實際上,這項技術并不是由亞馬遜發明的,而是由施樂公司的帕洛奧圖研究中心研發,索尼也曾采用過它,只不過,亞馬遜的126實驗室完美革新了這項技術。
不過,它并非完美—由于每次都是改變電壓重新排列粒子,其速度要比通常使用的電子顯示屏慢得多,所以在對Kindle進行頁面切換時,會出現類似閃屏的效果。
此外,Kindle在研發和推廣過程中,借鑒了不少iPod 成功的經驗。貝索斯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將Kindle比喻成“電子閱讀界的iPod”,并具備iPod那樣的生態系統,由硬件、服務、商店、內容組成,整個生態系統的貨幣化,是由硬件銷售和數字內容銷售共同拉動。Kindle 在對待“開放性”的態度上,即是否允許外部下載的電子書內容在Kindle設備中播放,也學習了iPod的思路。
Kindle之所以能成功引導了讀者為電子閱讀付費,某種程度上,也標志著科技給閱讀和出版帶來的全新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