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S波群
一、QRS波群
自QRS波群起點至QRS波群終點的時間為QRS時限。測量方法是自QRS開始最早的導聯測量至QRS波群最晚結束的導聯。
QRS時限60?110ms。超過120ms為QRS時限延長,見于心室肥大、束支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征、心室內差異傳導、高鉀血癥、急性損傷傳導阻滯及藥物毒性反應等。
二、QRS形態
1.Ⅱ、aVF、V4?V6導聯主波向上,可呈qR、qRs、Rs及R型,Ⅲ導聯波形變化較大。電軸正常時主波向上;電軸右偏時,主波向上;RⅢ﹥RⅡ,電軸左偏時,主波向下;SⅢ﹤SⅡ,aVR導聯主波向下,呈QS、Qr、rS及rSr'型。aVL波形變化較大,多為主波向下。如為QS、 Qr、rS型,同導聯P波倒置時為正?,F象,如為P波直立,Ⅰ導聯又有Q波,應注意高側壁心肌梗死。
胸壁導聯QRS形態變化有一定規律性,V1、V2多呈rS型,V3呈RS型,V4?V6多呈qRs、Rs及qR.型。V1?V4導聯r波逐漸增高轉為R波,V4?V9導聯R波又逐漸降低。若V6導聯R﹥V5導聯R波,結合病因及超聲心動圖資料提示左室肥大。通常是V2的S波最深,V2?V9導聯S波逐漸減小而消失。Q波在V4?V6導聯逐漸增深,但時間增寬不明顯。V1及V6導聯無q波時,V2?V5導聯不應有q波,不論q波如何微小,都屬于異常q波。
V7?V9是不常用的導聯,多呈qR、qRs及R型,QRS振幅較小。如呈QS型者,應懷疑后壁心肌梗死等。
V3R?V6R導聯的QRS波群呈rS型者占97%,只有3%的正常人呈QS型,因此,V3R?V6R導聯出現QS波,再結合右胸壁導聯ST段變化,臨床結合檢查和臨床表現,可考慮為右室心肌梗死。
V3R?V6R導聯rS波振幅逐漸減小,右位心患者V2R?V4R導聯r波逐次增大轉為R波,V4R?V6R導聯的R波逐漸減小。
三、QRS振幅
在6個肢體導聯中,每個導聯的R S振幅的算術和均﹤0.5mV者,稱為QRS低電壓。胸壁導聯最大的R S振幅的算術和﹤l.0mV者,也稱為低電壓。肢體導聯和胸壁導聯同時出現QRS低電壓,為全導低電壓。低電壓的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見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肺心病、胸腔積液、大量心包積液、氣胸、大面積心肌梗死、過度肥胖性心肌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等。偶見于正常人,與QRS電軸垂直于額面有關。以R波為主的Ⅰ、Ⅱ、aVF、V4?V6導聯,Q波時限不應超過30?40ms,深度不應大于后繼R波的1/4。在不應該出現q波的導聯上出現了q波,或原有的q波增寬增深同時出現ST-T演變規律,往往是心肌梗死的心電圖特征。
R波在各導聯中的最髙值:RⅠ﹤1.5mV,RⅡ﹤2.5mV,RⅢ﹤1.5mV,RaVR﹤0.5mV,RaVL﹤1.2mV,RaVF﹤2.0mV。V1的R﹤l.OmV,V3的R S﹤6.0mV,V5、V6的R﹤2.5mV,V1的R V5的S綜合電壓﹤1.20mV,V5的R V1的S﹤4.0mV(男性)或3.5mV(女性)。
四、QRS波群綜合振幅正常標準
通過研究從出生至85歲正常人群,QRS波群綜合振幅正常標準如下:
1.RⅠ RⅢ振幅 隨額面QRS電軸變化而變化,新生兒電軸右偏,RⅠ RⅢ振幅最小,成年人隨年齡增長QRS電軸逐漸左偏,RⅠ SⅢ綜合振幅逐漸增大。正常人兒童RⅠ SⅢ﹤3.0mV,成人﹤2.5mV。
2.RⅡ RⅢ振幅 4歲前RⅡ RⅢ振幅女性﹥男性,5歲以后各年齡組為男性﹥女性。正常人兒童RⅡ RⅢ﹤4.5mV,成人﹤4.0mV。
左室肥大RⅡ RⅢ振幅增大,因為心臟膈面2/3為左室,1/3為右室。高度右室肥大也可引起RⅡ RⅢ振幅異常增大。前者V1、V2導聯S波增深,V5、V6導聯R波異常增高;后者V1導聯R波增大,V5、V6導聯S波增深。
3.Rv1 Sv5振幅 以新生兒最大,以后隨年齡而遞減,成人Rvl Sv5﹤1.20mV。
4.Rv5 Sv1振幅 男性13歲以前,女性9歲以前隨年齡增大而增大,成年人男性Rv5 Sv1﹤4.0mV,女性﹤3.5mV。
5.QRS振幅 以新生兒最大,15歲以前男性,29歲以前女性基本隨年齡而遞減。成年男性大致隨年齡而遞減,而女性則隨年齡而遞增。
五、室壁激動時間
V1導聯的VAT不超過30ms,大于30ms見于右室肥大,右束支傳導阻滯,A型預激綜合征,逆鐘向轉位,后壁心肌梗死等。
V5導聯的VAT不超過50ms(男性)或45ms(女性)。左胸壁導聯VAT延長見于左室肥大,左束支傳導阻滯,不定型室內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征等。
六、QRS電軸
出生后右室占優勢,額面QRS電軸右偏,在以后的發育成長過程中,逐漸轉為以左室占優勢,QRS電軸逐漸轉為0°?90°之間,平均在58°。因此不同年齡階段QRS電軸的度數有相當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