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在變化中尋找不變?
在上一節的分享中我們談到了認知變現的第二個階段:資源變現。接下來我們分享認知變現的第三個階段,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價值變現。
先有價值,才能變現。
商業成功的根本規律只有一個,就是要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
價值大小源于你能滿足他人需求的多少和稀缺性。
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就是我們的價值區間。
我們先講一個有趣的事情:武夷山叫有個古鎮叫下梅村,下梅村最為有趣的要數“婆婆門”了。也許你曾經見過各類的“門”,但是“婆婆門”應該算為一絕。“婆婆門”的門框有如芭蕉葉狀,看那門形曲線優美,凹凸有致,讓人浮想聯翩。這扇特殊的門是由鄒茂章賢惠的妻子張氏設計的,據說張氏有著一副婀娜多姿的身段,還有著一顆玲瓏剔透的心,是個美妙絕倫的才女。她成為婆婆后為鄒家選取兒媳,就以這扇門作為標準,要想通過此門的考驗,除了要有良好的身段外,還要有姿態方面的鍛煉。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人傳統的觀念是“多子多孫”,對于一個家族繁衍而言,顏值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就是能生多生孩子。所以按照張氏的理解,“婆婆門”就是一個衡量未來兒媳是否合格的“標準”,能達到門框形狀那種身段,才能進張家門。大家想想,如果把張婆婆看作是“需求方”,我們要嫁入張婆婆這個豪門,就先要符合人家的標準滿足人家的需求。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
實現商業價值變現的三個基本邏輯:
用戶邏輯:必須性,也就是剛需痛點;
產品邏輯:唯一性,我們有別人沒有;
合作邏輯:變現共贏,你情我愿,對大家都好;
如何變現,看似樸素的需求,卻是商業運營的終極目標。
價值變現有兩個維度可以實現:其一是賣當下,即傳統的利潤模式;其二,金融資本模式,即賣預期;賣預期需要具備創新的投行思維!
今天,一切傳統的商業結構都將推倒重來,全新的價值體系正在形成。在從大破到大立的過程中,最核心的一個變化就是:面對新時代,一個人單純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稍有社會常識的都會知道,古往今來,無論中西;社會的構成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群體集合。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不斷被加速,社會分工也就越來越細致,然而分工再細,站在某種高度,這個世界從本質上講只有三種人:資源所有者,資源配置者和資源出賣者。
按照這三種不同類別的角色,今后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和掌握資本。
第一,資源出賣者也就是工薪族;
工薪族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布最多的人群。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業工作,靠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我們就只能靠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第二,資源配置者也就是企業主;
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創業者就屬于這一類。為什么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一旦從資源出賣者者升級到資源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資源出賣者都適合去創業。他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創新力、機遇和資本。配置者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群體,他們的素質和數量決定了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產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具有創新精神,才可能在未來取得一席之地。
第三,資源所有者,也就是投資家;
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于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是屬于投資家的!這是一個非常殘酷是事實,不容我們是否能夠接受。
投資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投資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縱企業宏觀思路。企業家買的是產品,而投資家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和項目。通過投資、入股、并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馬云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孫正義手里有N個馬云,從而成了日本首富。
資本是度量和決定一切的標準。如果你有了1億元的資本,你可以花一千萬雇上這個國家最聰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資本從1億變成2億,你躺在床上就賺了九千萬。而這一切,只因為你在從事資本運作,你只需要夠聰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氣、不需要花時間、更不需要長得漂亮。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3種人賺的錢就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2種人在拼命進化到第3種人。
今后的社會是全開放的,資源流動的會越來越快。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身邊流動的資源進行取用,然后盤活!
這個世界,看透本質的人,都是在做投資。所以:
第一步,你要進行資本積累。去企業打工也好,做個自由職業者也好,先完成資本積累。這一步最重要,這一步就是出賣你的個人資源,那就看你能不能賣個好價錢了;多學習,即使不為了那張文憑;多辛苦,只要不是出賣健康。
第二步,學習金融,嘗試用資本賺錢。不要自己炒菜,去雇一個廚師。如果能用資本去賺1塊錢,也比用出售自己的體力賺100塊錢更符合投行思維。
投資能推動資源流向最有價值和效率的地方,具體表現為引導資源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地區,產業,企業,項目和個人。投行思維的本質是實現資源變現的價值最大化。其精髓是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種類、數量作用等時空分布進行重新調整,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內在結構變化,從而實現其價值增值效果。為此,我們需要具備五大要素:
·金子——可以取得豐厚資本回報的價值洼地;
·地圖——取得豐厚回報的操作方法;
·工具——金融技術,牽線搭橋等中介服務;
·你——客戶或戰略合作伙伴
·我——投資銀行家
有了這五大要素,我們還需要練就四大能力:
□畫圖能力
優秀的投行家,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這是其核心競爭力。通過描繪一幅遠方美景,告訴人們清晰的目標,路徑和節點。
□協調能力
投資項目,投行家作為總協調人,需要打理好與監管部門、地方政府、并購方、目標方、會計師事務所、律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各方關系,確保萬無一失;對于每一步該獲取什么資源,合作到什么程度等,均要做到掌控自如。
□表達能力
如何把故事講的動聽,讓對方樂于接受,是一門藝術。因此,我們必須練就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與政府打交道,需要站在官方的立場,使用規范性語言;與外資公司打交道,需要使用國際通用語言等等;
□資本運作
投行思維最終要體現在行動上。系統的資本經營意識,嫻熟的并購重組技術,扎實的財務法律知識等,都是投資銀行家需要掌握的基礎技能。(關于這部分的專業知識我們財智動力工程會有專門的章節具體介紹,歡迎大家注冊會員參與學習。)